源途有你|拥抱 AI 浪潮:从气候、医疗到基建的全面革新

撰文: 源柏梁
出版:更新:

源途有你|源柏梁专栏

使用人工智能(AI)去增加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已是全球大势所趋,《2025年施政报告》亦表明,当局需要大力投入人工智能发展,甚至提出成立“AI效能提升组”,希望香港可以尽快获得更多来自AI的益处。不过,社会有些声音担心加大力度发展AI,部分工种会被取代,甚至质疑AI带来的好处,笔者则认为发展AI实在是利多于弊。

科技发展迅速,人工智能在生活中不同范畴上亦可更不断地被应用到,它不但可协助人类解决无法处理的事情,亦可以令事件加速完成。面对气候变化、疾病传播力增强及资源减少的情况,AI 便更能协助人类处理这些难题。在行业发展上 ,AI 正以超几何级数速度跃进,据说很多 AI 初创公司的硏究及开发要与时间竞赛,一般从业员要每周工作 80 小时以上。而根据资本大行作出分析,预计从 2025至2028年间各科技公司花在芯片、伺服器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上会达到2.9万亿元之多。

以气候问题为例,面对极端天气状况频繁出现,我们已可利用人工智模型去“超前”进行天气变化估算,而且较以往能更准确及更长远地作出估算,让人类能及早作出防范,包括防风及防水浸等措施,令更多生命获得拯救。至于生态方面,若能及早估算及作出部署,如能计算到天气状况而加大太阳能及风能等设备的应用,令输出与需求相匹配,长远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亦有助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

至于医疗方面,AI 系统亦能更精确地识别早期癌症患者,或在医生介入前为病人先进行筛查,甚至起早初步医疗报告,有助减省医护人手的工作;大数据模型亦可协助进行药物测试,据说曾有研究发现,透过人工能能开发新药或新治疗方式,可将一般逾十年的开发期减至仅两至三年。

就基础设施方面,人工智能亦能帮助工程师更有弹性地计算出道路或天桥等基建的规划图,更有能力仅花数小时便可模拟出相关基建设施未来50年的损耗情况等,协助工程师等改善设计,令设施变得更耐用,更能抵抗自然灾害——这是人工计算无法有效完成的工作。

至于一般工程上,面对部分重复又高风险的工作,人们可利用 AI 将工序设计得更好,减少风险,甚至可利用 AI 处理容易出错的工序,人类则转而进行更高价值的工作。举例说,汽车制造时,AI 有助将零件测试时间节省多达80%,可以设计出更轻、更灵巧的零部件,令新车开发变得更具效率。

整体来说,人工智能会接受不同复杂的工作,就算人类不喜欢的工作也会接受。不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不少好处理,也提高了整体生活质素,对人类生命安全亦越来越重要,亦能加快人类工作效率,省下时间去做更多更具意义的事,实在是一举多得。至于有关 AI 将取代人类部分工种的忧虑,我们下回再谈。

作者源柏梁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