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一|暂时的重启,致命的撕裂——美国政府停摆危机的真正代价
在华盛顿漫长的停摆黑暗之后,美国政府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重启”迹象。经过15轮艰难的程序性投票,参议院总算通过了临时拨款法案,为持续数周的政府停摆带来了实质性的转机。
按照安排,众议院最快将于当地时间周二(11月12日)投票表决,若一切顺利,政府机关有望在本周末重新恢覆运作。特朗普本人全程参与了协商,意味着他对这一方案不会公开反对。不过,这场危机虽告一段落,却更像是暂时的休止符,而非彻底的终章。此次拨款只能维持部分机构的全年资金,其余部门的预算仍将在2026年1月30日到期。换言之,美国很可能在明年二月再度面临同样的财政僵局,尤其是在特朗普和共和党对民主党做出的政治承诺未能兑现的情况下。
“妥协”源于个人层面的权衡
这次的停摆结束得并非顺理成章,而是双方在政治压力下的无奈收场。民主党阵营中有八位较为温和的参议员投下了关键性的一票,让法案得以通过。但这并不代表党内达成共识。相反,党内裂痕正在扩大。比如弗吉尼亚州的参议员蒂姆·凯恩(Tim Kaine),代表着约15万联邦雇员。停摆期间,这当中的不少人陷入无薪状态,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共和党人此次承诺恢复停摆期间被解雇的雇员的职位,并在明年一月底前不再实施新的解雇,这让凯恩得以向选民交代。尽管医保补贴问题并未解决,他仍选择支持法案。由此可见,这次所谓的“妥协”更多是个人层面的权衡,而非党派整体的让步。
然而,这样的投票结果令民主党内部气氛骤然紧张。坚持原则的议员认为,倒戈者在关键时刻动摇,使全党付出了代价却换不来长期稳定。那些坚持不让步的议员甚至感到被背叛,他们失去了政治筹码,却要承担与妥协者同样的政治责任。这种内部分化或将持续影响未来几个月的党内协调。事实上,民主党的两难处境正是美国政治极化的缩影:坚持立场意味着停摆持续,妥协则可能削弱党派凝聚力。
“撕裂”已是无法愈合的创伤
民众的期待也在悄然改变谈判格局。就在上周,我在课堂上问学生是否认为政府会在十天内重新开门,绝大多数学生举手。理由很简单——共和党在停摆中已被普遍视为阻挠一方,而民主党在地方选举中的胜利让公众寄望其“负责任地执政”。如果在这种民意高涨的氛围下政府依旧不开门,舆论的反噬将不可避免。事实证明,选举结果确实为僵局的打破提供了外部压力,也让温和派议员更有动力寻求折中方案。
然而,即便政府重新运行,经济和制度的创伤依旧难以弥合。根据媒体估算,政府每关闭一周,美国经济就损失约150亿美元。本轮停摆期间,超过4,200万低收入民众的社会救助被迫中断。这些影响不会因为政府“开门”而立即消散。财政停摆如同一面照妖镜——潮水退去,才能看出问题的真相。特朗普政府此前声称,营养补助计划(SNAP)的暂停发放是停摆的“不可避免后果”,但历史上多次停摆期间都允许使用紧急拨款维持最低援助。此次政府却选择诉讼拖延,让援助资金迟迟无法下发。由此可见,财政谈判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博弈。未来,无论哪一党失去议会多数,都可能效仿这种“以预算为武器”的模式,将国家财政绑上党派利益的战车。
“停摆”将成挥之不去的阴影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政治化的财政斗争对美国官僚体系的长期伤害。以往公务员职位被视为稳定且体面的职业,如今“停摆”二字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每一次关门都让一些人才流向私营部门,留下的往往是那些“没有退路”的人。随着时间推移,美国行政系统的整体素质与效率恐将不断下滑。政府重启的那一刻,看似象征秩序回归,但其内部的信任、动力与尊严,已被反复撕裂。
地方选举的结果让民主党暂时占据政治主动权,但胜利并未转化为团结。党内在“妥协与坚持”之间的裂痕愈发明显。一部分人认为此刻应展示执政能力,避免再次停摆;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坚守政策底线,否则共和党会屡试不爽。可以预料,随着明年中期选举临近,这种拉锯将愈演愈烈。预算问题只是引线,背后燃烧的,是美国政治结构性的不信任。明年一月底临时拨款到期之际,新一轮对峙几乎不可避免。
“重启”只是美国危机的喘息
特朗普本人显然也意识到政治局势的不稳定。11月9日,他在社交平台突然宣布要向美国民众发放“关税红利”2,000美元,以回馈“被通胀拖累的纳税人”。财政部长贝森特对此表示毫不知情。显然,这又是一次“拍脑袋政策”。但从政治层面看,这一动作颇具策略性:既可向选民展示他“直接发钱”的果敢,又能制造与民主党“空谈福利”的对比。特朗普在舆论上陷入通胀与停摆的双重压力,急需通过“突发政策”抢回话题主导权。这一行为既体现了他惯常的政治直觉,也暴露了焦虑与不安。
在外部层面,美国的内政不确定性也投射到外交领域。中美两国在吉隆坡会议上达成的一系列共识正在落实之中。尽管美方政治局势动荡,但双方都倾向于维持暂时的战略稳定。经过一年的交锋,彼此对对方的政策底线已了然于心。美国加紧重塑稀土供应链,中国则加快芯片产业发展,双方的竞争正在转向“内功修炼”而非直接对抗。特朗普政府在“选举年”更可能维持外交克制,以防外部摩擦牵连国内政治。但不能排除某些国会议员为博取政治资本,在台湾等议题上挑起事端,这将成为潜在风险点。
从根本上看,美国这次“重启”的政府只是暂时的喘息。财政危机的症状被缓解,但政治病灶依旧根深蒂固。政府关门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成了党派博弈的常用武器;协商不再意味着共识,而成了利益交换的舞台。停摆使公众对政府信任进一步流失,而这种信任的侵蚀,比任何经济损失都更为致命。当华盛顿联邦政府大楼的灯光重新亮起,许多人心中依然存疑:这个政府是否还代表“公共利益”,抑或只是党派斗争的延伸?真正值得担忧的,并不是政府何时重新开门,而是开门之后,美国的政治系统是否还拥有继续运行的道德与制度动力。
作者孙太一是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