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哲研究所|对话在日学者:高市既非排外主义者,也非女性主义者
思哲研究所在11月7日有幸采访曾在《Nikkei Asia》、《The Diplomat》和《East Asia Forum》等平台发表评论文章的社科研究者柴思原(Peter Chai),与香港读者分享对于日本第一名女首相高市早苗的分析。
柴思原目前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是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学与公众舆论领域的学者。在他看来,高市有许多国内问题需要处理:“自民党和公明党的执政联盟2024年在众议院已失去了多数优势,除了自民党的‘黑金丑闻’(政治资金申报不透明)外,生活成本尤其是米价上涨也引起了民怨,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执政联盟2025年在参议院也失去了多数优势。高市成为首相后,在10月24日的首次国会政策演说中,她强调会增加日本政府的财政支出,表示要采取积极而且负责任的财政方针来应对通膨问题。同时,她也宣布将提升防卫预算至GDP的2%,不过她并未说清提高至2%的财源从何而来。”
外国人才政策与社会矛盾
《日本经济新闻》在9月底发布的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日本企业高层表示“赞成扩大接纳外国人”。这主要是考虑到日本面临人口老化的挑战,劳动力严重不足,外国人才对日本而言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柴思原说:“大家关注到高市任命日美混血女性小野田纪美为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外国人有序共生社会推进担当大臣,可高市和小野田的主张都并非全面排外。在11月4日关于外国人政策的会议中,高市既说明于日本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来说外国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她又提到一部分在日外国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和不平等的感觉。她强调她所针对的是一部分外国人,试图与反移民主义划清界线。她计划把国民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费记录作为签证更新和变更的标准之一,也提到计划对于签证过期和外国人土地购买等问题上增强监督。其实,早在10月,外国驾照更换日本驾照的规则已经有所变化,笔试题的数量和难度增加,在路试中考官注重关于斑马线和铁路道口对于规则的遵守,而且酒店也不再可以作为申请用的住址证明。”
自维执政联盟与政治妥协
自民党与公明党联盟时,考虑到公明党在移民议题和增加防卫经费上的立场相对中立,某种程度上有制衡自民党右翼的作用。如今自民党与维新会合作后,这种制衡可能不再有效。柴思原指出:“维新会主要提出三个要求:首先是精简10%议员提升效率。第二是要禁止企业机构的‘政治献金’(可理解为政治捐款)。第三是建议建设大阪为‘副首都’(注:东京法律上并非日本首都)。维新会在大阪有巨大影响力,他们的骨干来自大阪。虽说高市相对认可第一个和第三个要求,但她对于第二个关于政治献金的要求暂且保持沉默。高市增加国防预算的计划和针对违法外国人的强硬态度与维新会的理念有所重合。除此之外,自民党和维新会的联盟协议中也涉及到了今后的社会保险改革,而且自民党、维新会和公民党已明确计划推进日本高中教育的免费化。”
关注日本内政与现实主义
高市依赖麻生太郎的支持才成为了自民党总裁,此后,她任命麻生太郎和涉及“黑金丑闻”的议员担任党内要职。她关于推进性别平等的立场也相对保守,比如她反对夫妇别姓与同性婚姻。 柴思原表示:“根据‘东京大学谷口研究室・朝日新闻社共同调查’的数据,2025年参议院选举中候选人关于夫妇别姓和同性婚姻的态度变得保守,但此前是在往更自由开放的态势发展,而女性议员数量在众议院和参议院中于近年亦持续增加。这反映了女性议员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性别平等的进步,女性议员并不一定积极推动性别平等的进步,日本可能需要有政治权力的女性更积极地帮助全体女性。”
在外交方面,高市已透过与特朗普互动展现外交手腕,并在东亚峰会等多边场合与各国领导人密切交流,强化日本对外关系。 但柴思原提醒道:“尽管高市在她的第一次国会政策演讲中宣布提升国防预算,而且她基于安倍前首相是她和特朗普的共同好友的基础,与特朗普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也在国际峰会等外交场合积极表现,然而在国防和外交之外,高市的主要关切应该会放在内政。她面临如何改善经济、进行政治改革和重塑自民党的形象以及与在野党合作推进法案的各种挑战,她的内阁近期的高支持率也取决于她正在处理这些要务。国际媒体倾向于报道外交场合,但要了解如今的日本,高市的对内政策可能是更重要的窗口。除此之外,她过去对于一些社会议题的立场,比如对于性别议题的立场,也并不意味着在她在位期间会一直保持不变,应持续观察。”
根据柴思原的分析,高市并非“排外主义者”,而是有意识地强调外国人才的重要性和新政策只是针对一部分不守法的外国人。同时,她也不是“女性主义者”,对于夫妇别姓和同性婚姻持保守态度。在多重挑战面前,她更像是一位试图在自民党政治、联盟政治和社会需求间寻求平衡的“现实主义者”。
作者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务教育总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