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解除死亡恐惧枷锁 引领晚期照顾前行

撰文: 团结香港基金
出版:更新:

团结香港基金专栏|周嘉俊、莫诗颖

在香港这个高度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中,“死亡”仍然是许多人可免则免的话题。团结香港基金的研究报告显示,逾九成长者从未接受过生死教育,而约七成市民对晚期照顾的概念感到陌生。与此相呼应,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近期研究显示,即使是照顾者,其生死素养平均分数也只有4.97分(满分10分),反映生死教育在普罗大众中严重不足。对死亡的恐惧与陌生束缚着整个社会,成为发展晚期照顾政策一道沉重的枷锁。

这种环境令推动保障病人自主权的“预设照顾计划”举步维艰。在“避谈死亡”的家庭氛围中,要进行一场关于临终意愿的对话毫不容易,导致病人可能在最需要尊严的时候失去自主权。预设照顾计划作为保障病人自主权的重要举措,推行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家庭避谈相关话题,使本应自然和谐的对话成为奢望。同时,医护人员及社工普遍缺乏晚期照顾的培训和经验,面对如死亡与丧亲等敏感议题时,内心充满困惑与无力,难以自信地引导病人及家属勇敢面对、坦诚沟通。

死亡禁忌深植人心
成为晚期政策阻力

乐龄科技的推广同样有不少挑战。调查发现,超过七成有长者家庭对乐龄科技毫无认识,近九成市民不清楚相关租赁服务。严重的知识贫乏反映了推广渠道的不足,更揭示了社会对“老、病、死”的深层忌讳。公众对晚期照顾规划缺乏积极性,不愿主动接触相关资讯,如同筑起一道无形文化藩篱,阻碍乐龄科技产品服务的普及。

更令人关注的是在居处离世政策的推行情况,尽管超过半数市民希望能在家安详离世,但逾九成死亡仍发生于冰冷的医院。这巨大落差背后,是政策支援不足、文化禁忌深厚的双重阻碍。运送遗体时,灵车进出住宅区和使用公共升降机时,容易引起居民和保安不安。家属及工作人员搬运遗体时需遮掩隐藏,以免惊扰邻里,令家属饱受压力与无奈。此外,社会普遍忌讳楼宇内有人离世,常将单位视为凶宅,令部分买家却步,对楼价造成压力,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成为政策推行的巨大阻力。

从校园到社区到专业培训
以生死教育开拓晚期照顾

只有突破深植人心的死亡禁忌,才能令晚期照顾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因此,我们急需推动全方位生死教育,涵盖校园教育、社区教育及专业培训三大层面,为不同群体量身打造课程和推广活动。

校园推行生死教育面临教师工作繁重、缺乏具体指引及经验不足等挑战。为此,政府应建立网上教案分享平台,鼓励教师交流教学资源与心得。教师可分享如何结合不同学科,利用多媒体资源,并配合桌游、墓园参观及撰写墓志铭等多元体验,引领学生从小理解死亡的自然性与不可逆转的性质。这样的平台亦有助教师克服顾虑,从被动教学转为主动引导学生探索生命、死亡与哀伤,建立面对死亡的勇气与情感韧性。

在社区层面,非政府机构的生死教育虽具创新与成效,却因缺乏系统性支援、场地限制及行政负担,难以持续扩展规模。食环署与非政府机构自2024年合作开展的长者义工分享、嘉年华及导赏团等活动,为绿色殡葬与死亡议题带来更多关注。未来,医卫局、社署亦应将生死教育元素融入预设照顾计划、健康老龄化、照顾者及丧亲支援等政策中,进一步扩大社区生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全方面跨部门跨界别合作
让市民积极规划生命终章

专业培训方面,建议大学及专业机构将晚期照顾纳入医学及社工课程。通过沉浸式虚拟实境及第一身症状模拟等体验式教学,学生能从患者及家属的视角,真切感受生命脆弱的瞬间,更深刻理解医护及社福界专业人员的工作,以及对患者及家属的影响。此外,建议与地区康健中心、关爱队及社区组织合作,安排学生深度参与晚期照顾个案跟进,具体实践预设照顾计划的推行,从而提升同理心与专业能力。

只有在系统化、全方位的生死教育与专业培训下,并依靠跨部门、跨界别的紧密合作,我们才有望逐步消除文化障碍,让社会勇敢正视死亡这一生命课题,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晚期照顾体系。期盼每位市民都能积极规划生命终章,带着从容与安然,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作者周嘉俊是“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主管;作者莫诗颖是“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