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途有你|不怕 AI 取代:“人机协作”更能提高工程生产力
政府正加大力度推广人工智能的应用,并有意投放更多资源于AI发展,但有声音担心,AI发展迅速,或会令不少工种被取代,影响部分人的生计。笔者倒认为,AI的广泛应用,反而有助各行各业提高生产力,不但不能取代人类的智慧,而两者的能力结合下,对整体社会来说是利多于弊。
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意见认为,部分人类的工种会被AI完全取代,威胁到不少人的生计。笔者认为,就以传统建筑工程来说,AI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任务的复杂性与协作潜力,人类和人工智能并非二元对立,以目前的发展来说,AI的轨迹是专注于将工序自动化而非淘汰任何工种,有助增强人类的工作能力及提高生产力。
无法取代人类专业判断
举例说,现时虽然有不少任务交由AI处理,但较复杂的决策等问题,仍要交由人去作出分析及决定,AI尚未能独立处理决策工作。如有些在建筑工程界的同业道来,虽然应用相关建筑结构软件可配合AI使用,可以进行设计方案等,但整体的承重计算,最终采取何种建筑方案才是最适合等,仍是要交由人类凭专业知识去作决定。
此外,例如在基础设施的规划上,AI普遍只能协助相关工作,在整体城市规划上,如哪里设天桥、什么地方加设道路等,要顾及的因素太多,包括环境、交通、城市规划,甚至人际网络相互关系等,这仍是无法单靠人工智能去完成的工作。
未能掌握真实世界状况
至于在个别机械工程方面,AI能将机器元件设计得最佳化,但在电器用品设计等方面仍有需要人的审美和专业技能,而较复杂的工程系统故障等问题仍是要留待人类解决,在此AI只能协助检测异常;又例如管理电力供应工程方面,如何有效地分配电网供电,并在不同电网受自然灾害影响下又如何有效配电等,以至系统上的弹性,都不能全部交予AI去考量及作决定。
及至制造工程上,人工智能可简化生产线,强化生产技术,以至减少停产的机会,但如何设计生产线等仍是要由人去决策。即使涉及广泛用于工程界的建筑讯息模拟(BIM)系统,就算人工智能技术能协助设计草图及将建筑图则立体化等,并能检测出有问题的地方,但当涉及复杂的工程配置问题仍需由人类解决。
其实整体来说,人工智能仍缺乏对真实世界的掌握,简单如设计和兴建摩天大厦,涉及的考虑因素众多,除了属技术方面的地质、风向及周边环境因素等,亦有更多涉及监管规格,甚至有睦邻及相关道德因素亦可能属考虑之列,这些都是无法单靠人工智能去计算,AI亦无法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不可复制人文情感伦理
在人工智能极速发展下,其应用已是大势所趋,欧盟已就AI应用框架等更新现有监管制度,亦应因AI发展而产生了新工种,甚至有指若工程师能善用AI去工作,其工资可提高约15至20%,故推广AI并不会取代现有工种。而AI只是工具,或是角色演变的催化剂,并不是对传统工程工作构成威胁。拥抱人工智慧作为合作者,在磨练特定人类技能的同时,工程师亦应在人工智慧辅助设计、道德治理和复杂问题中创造新的机会。若能有效平衡AI带来的好处,随着它的发展作出转型,相信更多行业可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甚至为业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笔者总结下来,相信AI是不会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主要原因包括有人类所拥有的创造力,虽然AI在处理已有数据和模式识别方面表现出色,擅长于特定的、结构化的数据分析,但它缺乏人类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而人类在情感理解、同理心和社交互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医疗、教育和客户服务等需要人际互动的领域;面对复杂、模糊的问题时,人类能通过多维度思考和直觉,及人与人的互动等做出更好的协定。当涉及伦理决策的领域,如医疗和法律等,少不免要专家进行评估与决策。
此外,人类在面对新环境和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能够灵活调整思维和行为,例如我们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制定长期战略和洞察行业趋势,亦是AI无法复制的。从整体看来,尽管AI在某些任务中展现出卓越的效率和能力,但人类在许多关键领域中依然是不可替代。
作者源栢梁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