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宏福苑五级火下的香港精神:在悲痛中守望,在追问中前行

撰文: 刘畅
出版:更新:

刘畅专栏

2025年11月26日下午,香港大埔宏福苑突发五级大火,火势凶猛、蔓延迅速,十多个小时仍未扑灭。遇难人数不断增加,包括一名英勇殉职的消防员,另外还有大量失踪人员。这场近年来罕见的灾难,不仅烧毁了七座楼宇,更在无数香港人的心中烙下了永难磨灭的伤痛。在哀悼之外,下一步,我们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逆行的身影
守望的暖流

英勇的消防员,是首批冲向火海的逆行者。他们用血肉之躯,在热浪与浓烟中筑起一道脆弱却坚定的防线。当我们安然在家、为灾情揪心时,他们正以生命为赌注,与失控的烈焰搏斗。那位殉职的消防英雄,用最壮烈的方式诠释了何谓 “守护”。他的牺牲,是这座城市最沉痛的损失,也值得香港市民永恒铭记。无论如何,我们要向所有无畏前行、精疲力竭的救援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你们是黑暗中最耀眼的光。

而光,不仅来自于官方的救援体系,更源自市民之间的自发凝聚。从火场附近的街坊,到远在港岛九龙的热心市民,有人自发送去饮水食粮,有人开放单位提供临时居所,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整理失踪名单,有人在安置点耐心抚慰受惊的街坊。在危难时刻,彼此扶持、共渡难关,每一个平凡市民心中那份不言放弃的善良与坚韧。这份温情,正是“香港精神”最真实、最动人的写照。

悲伤的深渊
该如何陪伴?

应急机制已迅速启动,物资、安置、医疗这些基础工作,在经验丰富的特区政府部门和高效的社会组织下,应能得到妥善处理。然而,在抚平物质创伤的同时,一个更深邃、更棘手的难题正浮现水面:如何照顾那些心被撕裂的家属?

逝者和失踪者的背后,是数百个被击碎的家庭。他们此刻的心情,是外人难以想像的绝望——从焦急等待,到丝丝希望,到最终可能面对的残酷现实。他们最需要的,是专业、持久且充满人性的心理支持与陪伴。官方应该立即动员最有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和悲伤辅导社工团队,为这些家属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支持。这些辅导不应是短暂的、程序化的,而必须是长期的,贯穿他们寻找亲人、辨认遗体、处理后事乃至走出悲伤的漫长过程。

民间也可以发动有经验的社工,组成一个庞大的“陪伴网络”。他们的角色,或许不是提供专业咨询,而是在最无助的时刻递上一杯热水,耐心聆听他们的哭诉,帮忙处理繁琐的行政手续。这种非机构化、充满人情味的陪伴,能让悲伤的人感受到自己未被抛弃,让他们知道,整座城市都在与他们站在一起。这无疑是一项艰钜的工程,但这是对逝生命的尊重,亦是我们作为一个文明社会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烈焰之问
谁来负责?

在安抚生者的同时,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灾难的源头。为什么一场火灾会演变成五级大火?为什么火势蔓延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数百人来不及逃生?警方行动果断,涉事工程公司三名负责人因涉嫌“误杀”已经被捕。这是伸张正义的必要第一步,但绝非最后一步。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几个人的刑事责任,更是其背后是否存在渎职、违规、为节省成本而罔顾人命的黑幕。司法程序必须严谨,证据必须确凿,如果罪行成立,必须“严审重判”,以彰显法律的威严,告慰逝去的亡魂,并向全社会释放一个明确信号:人命关天,任何形式的草率与贪婪,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然而,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一家工程公司,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制度化反思。这场大火,像一滴剧毒试剂,折射出我们城市安全管理中潜藏的深层漏洞。以广泛应用的建筑竹棚为例,其搭建规范、物料监管、防火安全检查是否到位?是行政部门的日常监督出现了疏忽,还是现行法规本身就已滞后于现实发展,存在漏洞?这次宏福苑付出的代价,已经太高,高到我们无法再用“意外”二字来轻轻带过。

以行动告慰亡灵

我们需要一个权威、独立、透明的调查报告,报告不应仅仅止于“起火原因”,而必须深入“失控原因”,直指系统性、制度性的弊病。报告需要向公众详细解释:从物料审批、施工监管到日常巡查,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谁该为这些失守的防线负责?未来将如何堵塞漏洞,确保类似悲剧绝不重演?

此刻,我们一手要紧紧握住受难者家属的手,用全社会的温暖陪伴他们走过这段至暗时刻;另一手要高高举起法律与公义的利剑,斩断那些为了私利而漠视生命的黑手,修补那些威胁公众安全的制度漏洞。不要让“高度关注”只停留在口头,不要让“深刻反思”随着时间淡忘。我们需要的是雷厉风行的调查,是严惩不贷的判决,是立竿见影的改革。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而这座城市的明天,必须比昨天更安全、更公正、更有温度。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香港人才创业者协会执行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