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宏福苑五级火——竹棚架非元凶!
大埔宏福苑五级火灾令这座城市深感震惊。在悲剧发生之时,人们往往会寻找简单的罪魁祸首。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竹棚架建筑技术,突然被塑造成了“元凶”。然而,这是一种危险的误导。真正的问题并非竹材,而是我们建筑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系统性缺陷——包括招标、分包、监管监督和行政问责方面的缺陷。除非我们直面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否则“禁止竹棚架”将无助于防止下一场灾难。
香港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我们为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和高安全标准而自豪。如此灾难性的火灾能够发生,并非传统的失败,而是治理的失败。竹棚架世代为这座城市服务,它轻便、灵活,且特别适合我们密集的城市环境。现在将其当作替罪羊,无异于忽视了导致悲剧发生的制度性弱点。
招标陷阱
我们的公共工程招标体系已失灵。几十年来,它一直依赖“低价者得”或者“文件处理能力强+和政府关系好”的模式(参考香港政府采购指南)。这种方法将复杂的项目简化为一场竞相程序的比赛。文件和程序合规性被强调,而对承包商真正专业操守能力和专业标准的实质性评估却被忽视。
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香港的工程成本飙升,并非因为质量优越,而是因为行政程序的复杂性。专业费用和咨询费与项目成本挂钩,造成推高了预算诱因;却未必改善成果。本应投入实际建设的资源,被行政程序体系消耗殆尽。
据报道,香港的平均项目成本是深圳的数倍(可参考RLB建筑成本更新;Arcadis季度回顾)。然而,社会很少追问原因。相反,我们继续接受一个损害效率、并将资源从最需要之处转移走的政府工程体系。
分包之弊
同样具有腐蚀性的是“分包”文化。一个初始价值10元的项目,可能会经过多层承包商转手。等到实际施工者手中时,很大可能只剩下价值3元至5元的资源。
这种价值侵蚀不仅仅是财务上的。它直接影响安全和质量。随着每一层分包,问责制变得愈发模糊。处于链条底端的承包商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安全标准或投资于熟练劳动力。于是偷工减料,剥削劳工风险倍增。
此类做法本不应存在于香港的建筑业。然而它们依然存在,这得益于一个“重行政成本”而“轻专业能力”的招标体系,以及一种容忍不透明操作的行业文化。2024年,工会估计分包商和工人被拖欠的工资达3亿港元。这个数字足以说明该体系已被扭曲到何种程度。
超越竹材
当下对竹棚架的质疑,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倾向,即寻求表面的、象征性的解决方案,而非解决系统性缺陷。竹材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竹棚架运作于其中的那个体系。
用钢材或其他材料替代竹材,或许能满足公众要求采取行动的呼声,但这无法解决“监管不力”、“责任分散”和“招标缺陷”等根本问题。更糟糕的是,这可能侵蚀一种在管理得当时已被证明有效的文化实践。香港劳工处长期以来一直为竹棚架发布详细指引如《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则》;行内专家也指出,在适当规范下,竹棚架仍然是安全的。
迈向系统性改革
香港需要的不是禁止竹材,而是对其建筑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检讨。这需要重新思考招标规则以平衡成本与能力,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投资学术研究以支持创新,以及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和建筑规范。
同样重要的是行政问责。负责协助业委会的民政事务署地区主管部门、市建局和香港房屋协会,不仅需要执行法规,也必须在发生系统性失败时承担责任,还应强制要求项目成本和分包做法透明化,确保资源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即实际施工现场、建筑和安全方面。
更广泛的启示
从宏福苑火灾衍生的关于竹棚架的辩论,象征着香港面临的一个更大挑战。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抵制在不理解其价值的情况下就抛弃传统做法的诱惑。竹棚架本身并非不安全,关键在于其运作于一个充满缺陷的建筑生态和安全体系当中。
这场火灾暴露了该体系的裂痕。如果我们以“禁止竹材”作为回应,那只是治标不治本。反之,如果我们拥抱系统性改革,我们就能将悲剧转化为机遇,加强我们的建筑行业,并恢复公众信心。
香港作为一个现代化安全城市的声誉,已然岌岌可危。最近的火灾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不是要放弃竹棚架,而是要直面招标、分包和监管监督中的深层缺陷。责任不在竹材,而在于管理建筑工程的制度和实践。
我们必须有勇气去质疑根深蒂固的体系,要求问责,并投资于质量而非成本削减。唯有如此,香港才能确保其天际线不仅标志性,而且安全。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