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恩邨悲剧|请何永贤道歉!

撰文: 黄云娜
出版:更新:

天水围天恩邨母子的收楼悲剧,换来房屋局局长何永贤的刺耳回应:她用两秒钟时间表示“我们非常难过”,再用9分钟以“情理兼备”、“人性化处理”、“裁决独立作出”、“打击滥用公屋获得社会支持”等为房屋署辩护,最后用20秒时间“感谢上诉委员无偿加班服务社会”。在局长的话术下,程序册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已执行,责任链上的每一个人们都已尽力,所以什么后果都与政府无关。很多人都说:比粗口更难听!这不是个人的凉薄,而是制度性的麻木——源于长期盘踞在传统治港精英心中,一种对弱势困境毫无感知、对官僚程序盲目推崇、对公平正义欠缺认识的傲慢。

作为房屋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请何局长收回那句振振有词的“情理兼备”和“人性化处理”。(何永贤Facebook)

一对同为精神病患的母子,因申请公屋时没有如实申报资产,在一套僵硬的官僚程序下,被裁定必须迁出他们唯一的家。房屋署表示,已转介社署跟进、已提供中转屋选择、已告知可暂缓迁出。在何永贤口中,这是“人性化”的处理,也是“情理兼备”的平衡点。

拥有三个住宅物业和两个商用物业的她,恐怕很难理解:对邓氏母子而言,天恩邨那个不到400呎的公屋单位,是他们对抗内心风暴的最后堡垒;而那张“迁出通知书”,则是将他们推向未知与不安的无情宣判;至于那个拒绝采纳青山医院证明书建议的上诉委员会裁决,更像是对付弱势群体的法律迷宫,而非帮扶他们寻求体恤的有效渠道。孤苦无依的巨大精神压力,岂是一间中转屋的钥匙,或一句“你可以慢慢搬”的说辞所能化解?当邓母留下“好辛苦”的遗言堕楼,而邓子在数月后步母亲后尘,局长心中曾否有过一丝震颤?

强调程序、切割责任、小修小补——这套官僚范本的可怕之处在于,允许个体在“执行命令”和“遵守程序”之下集体“作恶”,无需承担任何道德责任。上门调查的职员、撰写报告的主任、投赞成票的委员,他们或许都认为自己只是在“公事公办”,不料却汇集成了其中一股可能将弱者推下悬崖的无形力量。何永贤还为他们加持:大家都没有做错。

事实上,何永贤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展现“官僚至上”的高高姿态了。

2024年7月,她形容青年过早轮候公屋是“阻碍人生发展”、“扭曲自己人生”。在她的视角里,年轻人不应寄希望于公共房屋,而应靠自身努力在私人市场解决居住问题。但她竟然看不到,过去30年内,正是这套以置业为主导的房屋政策出了问题,有意抑制公营房屋供应,直接助长私人楼市疯涨,才会导致越来越多人无法拥有安身之所。她不去归咎历任高官施政错误、不去批评地产商家贪得无厌,却来责备年轻人的无奈选择。一个对一代人所处困境充满无知与轻蔑的局长,又怎能真正共情轮候册上数十万家庭的焦虑与绝望?

2023年4月,她指偏远地区的基层每日乘车出入青山公路是个“洗涤心灵的快乐旅程”,又说入住简约公屋可以节省数千元租金,“搭多几次巴士都有凸”。在她的包装下,新界居民每日耗费数小时的通勤折磨,被美化成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精神升华。但她竟然看不到,由于往届政府放任整个城市发展,导致商业中心极化、产业发展单一、居职分离严重、通勤压力沉重;而那些挤在车厢当中舟车劳顿的打工仔们,可能为此付出了难以量化的时间代价、交通成本和精神损耗。她不去反省规划的不足,却教育市民“正向思考”。一个能将基层疲惫浪漫化的官员,又怎能明白“收回公屋”意味着怎样的天崩地裂?

时间再倒流至2022年7月1日,她宣誓就任房屋局局长时,明明承诺“愿公屋温暖万家”。

今天看来,何等讽刺。从“洗涤心灵”到“扭曲人生”再到“情理兼备”,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价值脉络:一种自上而下、唯我独尊、漠视弱势的官僚主义,一种将复杂的民生疾苦抽象化、数据化、非人化的管治思维。普罗大众因为公共政策变化而产生的痛苦和挣扎,都简化成了行政档案上的文字和数字,可被轻易地归类、处理,然后删除、遗忘。

经历2019年修例风波,现届政府肩负带领香港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的重大使命,理应对异化扭曲的资本主义和长期失衡的资源分配进行深刻反思,而长期缠绕香港发展命脉的土地房屋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可是,主事官员没有能力主导土地发展、未能大量增加房屋供应,却将矛头指向存量公屋中的所谓“滥用者”!请你们抚心自问:港人未能安居的根源,是这三年内被揪出来的9,000个“滥用户”、所节省的90亿元建筑费用吗?

当这套逻辑被确立为“德政”,收回单位的亮丽数字也就成了“功绩”,相关政策也会不断变本加厉,变相鼓励人们互相猜忌、监视、斗穷。邻里之间的温情,被3,000元的奖励所取代;弱势社群在资产申报门槛上的无助挣扎,也都成了有意骗取宝贵资源的“诚信问题”。就像一个拙劣的魔术师,试图用一块小小的黑布,去掩盖一头失控的大象——当大量人群仍然未能享有“活得有尊严”的“适足居住权”,官员却沾沾于把旧酒倒进新瓶的“简约公屋”、以为改了名称就等于“告别㓥房”的“简朴房”、把收入增加的公屋用户赶到私人市场的“打击滥用公屋”、还有可能即将卷土重来制造更多“楼奴”的“租置计划”等等。而魔术的代价,原来可能包括人命。

作为房屋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请何局长收回那句振振有词的“情理兼备”和“人性化处理”,真正走进天恩邨内,向一个破碎家庭诚恳地表达一句最基本的慰问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