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是不是要all in北部都会区?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周三(9月10日)在立法会表示,现阶段不宜继续推进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工程项目的法定环评程序,并且填海工程没有条件于本届政府任期内开展。言下之意,“明日大屿”已经寿终正寝,只是政府官员不会把“撤回”二字说出口而已。
交椅洲人工岛项目涉及1000公顷土地供应,连通港岛、大屿山、机场、新界西以至深圳前海,作为新一代核心区域。当中300公顷熟地预计在未来十年可以出现。直至去年,政府仍然表示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将在未来十年供应300公顷熟地,虽然预期在十年期较后阶段才实现。去年《施政报告》亦都指出,“年底前启动项目填海部分的环评程序,目标在明年完成审批工作”。
煞停交椅洲填海 房屋供应押注北都
如今距离新一份《施政报告》仅余一星期,当局终于煞停交椅洲人工岛的万亿填海工程,并清晰地表示,以“聚焦发展北部都会区”。这个决定为香港的公共财政卸下了重担,也令发展蓝图都押注在了北部都会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交椅洲原是承载香港未来数十年增长的关键引擎,规划了近20万户住宅和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如今引擎熄火,对香港的长远规划留下了真空带,庞大的房屋供应和经济功能由谁来承接?
答案,只有一个——北部都会区。
事实上,我们早于三年之前已经指出,北部都会区与深圳以至其他大湾区城市靠近,而且交通便利,比起尚未规划交通基建网络的交椅洲人工岛,显然更适合成为核心商业区,并令香港的发展分布拉得更为平均。
如今叫停填海环评程序,意味当局也已经没有退路,北都必须承担起更重要的角色。地理上邻近前海的洪水桥本身已具备区域枢纽定位,直接升格为可媲美中环的全新CBD,填补香港经济版图上的关键缺口。与此同时,北都整体的房屋供应目标,也必须重新量化,以弥补因暂停填海而造成的长远供应损失。
北都的现实进展叫人忧心
官员曾经形容自己对加快北都发展“心急如焚”,但现实的进展叫人忧心。对比一河之隔的港深创科园:深圳园区高楼林立,汇聚了上万名人才与数百家企业;香港园区大楼寥寥可数,甚至连基本道路交通都未完善。更不必说,贯通新界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北环线要等到2034年才姗姗来迟,而新发展区的收地至今仍在讨价还价,逐寸进行。
各界的忧心溢于言表,不然为什么有学者提出“大学先行”论,立法会议员倡议“核心区管理局”,业界领袖又主张“一港两制”特区法案?这些此起彼落的声音看似热闹,实则是对官方规划失去信心,对北都前景集体焦虑。当前市场自顾不暇,发展商为了去杠杆、减负债而烦恼,政府更应该展示魄力。没有人比起政府更有财政条件,更具备融资能力,更适合全面主导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和发展。即将到来的《施政报告》若只得零碎的修补政策,无疑是隔靴搔痒。
在房屋供应方面,据说《施政报告》打算重推租者置其屋计划。对于部分公屋租户而言,这或许能回应他们的置业希望,然而客观现实是,租置计划并不会为市场增加任何一个新单位。其本质上只是现成住屋单位的业权转移,甚至会减慢公屋的流转率。政府一方面雷厉风行、铁面无私地打击滥用公屋,不管老的、幼的都强制迁出,但另一方面又容许租户购置单位,令轮候人士更难上楼。要解决房屋供应的问题,根本上依然要大量增加供应,令广大基层尽快安居,然后才能乐业。
如果北部都会区成为“另一个中环”
结果“药方”再一次指向了那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大规模的新土地与产业空间供应,也就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归根结底,香港深层次矛盾的出路就是土地规划和潜力释放。为什么㓥房林立,有价有市?为什么业主加租,坐地起价?为什么食肆要限时赶客,一杯咖啡也动辄四五十元?
如果北部都会区成为“另一个中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全球科技企业和人才落户;如果香港实现“南北双中心”的多核心格局,数十万居住在新界的市民可以就近就业,大大缩短通勤时间;如果新界的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升级,提升居民的生活质素;如果金融精英、科创企业家、大学研究员、风险投资者在北都的咖啡店碰面交流,几分钟内步行、骑单车或搭乘快速接驳工具可以往返港深⋯⋯香港会是什么模样?
新一份《施政报告》最重要的问题,无疑就是如何让北部都会区从蓝图变为现实。由提出愿景至今已经四年,由“明日大屿”和北部都会区并举,到现在叫停填海工程,市民期待看到能够“破局”的具体行动方案。是不是一个由最高层领导、能打破部门壁垒的中央统筹机构?市场化的区域发展公司?创新的融资方案?不论如何,《施政报告》都要为北都建设注入动力,从而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投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