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现温差 施政报告须改革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8月访港旅客515万人次,为疫情后新高。今年首8个月累计约3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业复苏趋势持续。当中内地旅客占总数近八成(2553万人次),依然是访港旅客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短途市场(如台湾、韩国和日本)及长途市场(以澳大利亚为首)分别录得18%和19%的同比升幅,这表明香港对全球旅客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会展业相信吸引了大量高端国际活动,与会人次超过780万。另外,港珠澳大桥的客流也破纪录,频繁往来的大湾区居民为香港旅游业带来动力。香港巩固国际航空枢纽、会展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地位,最受惠的莫过于航空业、酒店业、高端零售、会展及活动策划等行业。

以宏观数据来说,今年第二季的本地居民总收入(GNI)实质增长3.6%,大幅超越本地生产总值(GDP)的增速(3.1%)。投资收益净流入1070亿元,尤其是证券投资收益飙升近20%。这表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为本地赚取外部财富”的能力强大,管理和配置全球资本带来丰厚回报。金融、资产管理、保险、会计及法律等行业的薪酬和花红直接与市场活跃度相关,相信对前景感到乐观。

但是在另一边厢,周二(16日)公布的最新就业不足率和就业不足人数均有所上升,失业率虽然维持3.7%不变,但失业人数增加了6千人。总劳动人口增加了约1.5万人,而总就业人数只增加了约9千人,是导致失业人数上升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餐饮、艺术、娱乐及康乐活动业等的失业及就业不足情况恶化,反映本地消费市道仿然面临压力。意味即使宏观经济和旅游业的兴旺,其消费力并未完全、均匀地渗透到本地消费和社区民生。餐饮业的前线员工、零售店员等面临工时不足、收入不稳甚至失业风险,难言受惠于经济成果。

短期纾困措施或许可以治标,例如政府牵头举办盛事以带旺人流,为中小企提供数码转型补贴,推动职业技能再培训,但长远发展必须治本。香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过于集中,与其依赖金融和地产,新一份《施政报告》必须拿出产业政策。不论是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抑或绿色金融、碳交易以至是可持续发展,北部都会区最不缺的是土地,但如何吸引企业落户,如何发展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仍待政策支持。香港的金融和科研优势如何与深圳的先进制造、东莞的生产基地结合,共同开发高增值产品?

再者,既然经济数据显示,增长的成果未能普及地分享,政府必须改革经济结构,加强财富分配。我们是否需要税制改革,例如更具累进的利得税制?如何改善退休保障制度,以至是投资公营医疗和教育,提升社会整体的保障网?更公平的社会才能释放广大基层的消费力,形成更稳定的内部消费市场,减少经济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国际金融与商贸旅游数据再亮丽,但本地民生消费领域动力不足,市民只会感受到了更大不公。若不能正视结构失衡,那么今日的发展差异将成为明日社会发展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