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朗普、卢拉到李强发言 联合国八十年的十字路口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联合国大会来到第八十届,意味这也是联合国成立八十周年的关键时刻。不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是“攞景定赠兴”,长达一小时的发言从抱怨联合国的电梯和提词器故障,到攻击移民政策和气候变化议题。他自称能以5亿美元完成联合国大楼翻新,形容联合国资助“全球主义移民议程”,声称伦敦市长简世德欲实施伊斯兰教法,指气候变化为“世界上最大的骗局”,嘲笑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为“笑话”⋯⋯如果要找一个人代表联合国的反面,非特朗普莫属。

美国霸权当道
暴露国际秩序虚伪

然而,与其说是特朗普的个人作风,更准确而言他只是道破了国王的新衣——国际秩序的名义上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实际上却是由美国主导,主权国家并非真正平等。 特朗普的发言反复强调“美国优先”,批评联合国只会“发出强烈谴责信”,将美国在中东推动的单边协议视为和平典范。他描绘的世界秩序是一个由强权凭借军事与经济实力主导、透过双边谈判而非多边合作维持的体系。现实世界中,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个模样。 美国作为联合国最大资助者,经常利用其资金优势向国际机构施压。特朗普拖延甚至削减联合国预算,乐见其陷入财务危机,美国政府又可以随时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

联合国任务超过四万项,架构庞大却非常低效。官僚主义和资源浪费使其在乌克兰、加沙与苏丹等战争中沦为旁观者。秘书长古特雷斯虽然偶尔发声,但更多时候沦为花瓶嘉宾,却没有认真听取其意见。“年届八十”的联合国难言能否从心所欲,但“逾不逾矩”肯定是由大国说了算。美国对以色列在加沙行动的盲目支持,实际上削弱了联合国在“使用武力合法性”上的角色。另一方面,俄罗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入侵乌克兰,战火至今仍未平息。五常本身的双重标准使联合国安理会陷入瘫痪,暴露国际秩序的虚伪。

全球南方崛起
愈发要求公平对待

但今日的世界早已不同于1945年。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越传统工业化国家。全球南方在国际制度中却长期被边缘化,缺乏足够发言权。美国主导的秩序无法应对全球力量对比的变化,反而强化了既有不平等,最终导致秩序合法性流失。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它们愈来愈有能力要求公平利益。

这是为什么巴西总统卢拉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国际秩序的改革,让发展中国家在决策中有更大话语权。单是美国对巴西最高法院的制裁,已凸显当前秩序中的霸权一面。 事实上卢拉代表的不只是巴西,而是整个全球南方的声音。他提出透过金砖国家扩大南方影响力,推动亚马逊国家峰会,倡导全球粮食安全与减贫议程,并尝试在乌克兰与加萨冲突中扮演调解者。这不但展现了南方国家希望透过合作解决跨国问题,事实上如果不给予全球南方更多空间,国际秩序恐怕亦难以持续下去。

中国治理倡议
多边合作超越对抗

周五(9月26日)轮到国家总理李强发言,其与卢拉的南方倡议可谓相呼应,强调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核心,国际秩序应以合作、包容和公平为基础。这些不只是外交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国在气候领域提出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中国生产了全球八成的太阳能板和七成的电动车,并透过“一带一路”向五十多个国家输出清洁技术,帮助全球南方实现绿色转型。李强甚至宣布中国自愿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放弃部分“特殊与差别待遇”(SDT),展现中国愿意在维护多边主义的同时,推动更公平的贸易秩序。

如果说特朗普代表的是单边主义与霸权逻辑,卢拉与李强的发言展示了国际秩序另一个可能的模样——并非由某个霸权国家主导,而是透过多边合作、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以及在贸易与气候等领域的具体承诺来建构。中国威胁论者习惯渲染“中国取代美国”的论述,忽略了远远不只中国,而是愈来愈多国家都希望全球共同迈向一个更公平的多边体系。只要甚为留意联合国大会的各国领袖发言,就可以知道他们关心的不在于权力单纯从西方转移到东方,而在于能否真正回应二十一世纪的共同挑战:战争、气候、贫困与不平等。唯有在更公平的框架下,全球合作才能持续。联合国八十周年既是危机时刻,也是改革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