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强调各国平等 全球治理倡议超越对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中国以盛大阅兵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朝鲜领导人并肩亮相天安门城楼,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发起关税战,打乱了国际贸易秩序以至国与国关系,西方自然视中国另起炉灶,颠覆美国主导的秩序,甚至认为“全球南方”正团结起来挑战西方霸权。

然而,这种想像源自二十世纪的冷战思维,将当今世界简化为一场东西方、中美之间的零和博弈。习近平藉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之机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正是要超越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抗框架,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更复杂的全球现实。

北京眼中的世界失序与解方

“全球治理倡议”指出现行国际机制存在三个局限。第一,全球南方代表性严重不足,有必要纠正历史不公。第二,单边制裁等行径违反国际法,削弱了国际机制的权威。第三,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滞后,以及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等新领域治理缺位,有效性亟待提升。简单而言,北京认为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公平性、合法性和实效性上均有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倡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核心理念,其中以“坚持主权平等”为首,强调“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在全球治理进程中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这显然是为了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坚持多边主义”推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坚持国际法治”强调《联合国宪章》,同时批判“搞双重标准,不能强加于人”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治理倡议概念文件》特意指出,改革全球治理不是要推倒现有国际秩序重来,也不是在现行国际体系之外的另起炉灶,而是为了加强现行体系的执行力与有效性。可以说,中国倡议的是一个更加民主化和包容的国际体系,而非发动一场革命。

倡议背后不是要全球霸权

由普京和莫迪在天津相谈甚欢,到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普京和金正恩并肩,特朗普明显感到不安。其于社交媒体上形容习近平与普京、金正恩“合谋对抗美国”,但另一方面又在访问时自言一点也不担心中俄结盟,并表示中国需要美国,永远不会对美国使用军事力量。特朗普以至美国若对中国存有恐惧,归根结柢,在于假设了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寻求全球霸权。

然而,与西方主流论述恰恰相反,中国反复强调的“中国特色”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设限 ,认为其发展模式有其独特国情,无意像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般向外输出意识形态。更不用说中国不对外发动战争,不像美国先是对阿富汗开战,后又攻打伊拉克。比起美国两党总统以“全球领导者”自居,中国的外交辞令却是“永不称霸”。因此中国威胁论某程度是美国的自我投射,以为其他国家也想成为霸权。在现有秩序长期被边缘化的中国,正正是要警惕单边主义,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议程的角色。

一个多元世界的秩序想像

由天津峰会到北京阅兵,其所展现的“非西方”不等如“反西方”。“全球治理倡议”既谓“全球”,顾名思义并非只是给全球南方,或作为对抗西方阵营的战书。廿一世纪需要的不是一场新冷战,而是要“去殖民化”对世界秩序的理解,尊重不同国家的文明和价值。主权平等原则以至国际法并非西方的专利发明,而是人类各文明共同创造的结果。我们不能再假设只有西方国家才能定义国际秩序,国际法数百年来由西方垄断的局面亦应该打破,让文明对话回归平等。

主权与不干涉原则,亚洲各国的理解是怎样?更加公平和多元国际秩序,发展中国家如何定义?如果我们仍然陷于零和博弈的思维,热衷于东西对抗、中美对峙的新冷战论述,即使我们或许能免于一场战火,却依然无法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正考验当前世界的重大挑战。“全球治理倡议”的意义不是要取代任何霸权,而是促进各国走出狭隘的思考,以更平等、更多元、更互相尊重的方式合作,共同应对生存威胁。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主席在九三阅兵当天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星球,应当同舟共济,和睦共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守护世界和平安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弥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