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委会拖延15年搁置研讯|“守霸权”有余 “行公义”不足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医务委员会(医委会)自诩使命是“行公义,守专业,护社群”,但一宗2010年提出的医疗失误投诉,却被医委会拖延15年至近日才进行研讯,结果竟又被医委会以案件拖延太久“为免对被告不公”为由终止。如此不负责任,家属“无语问苍天”,社会不禁问:医委会守了“专业霸权”,但“行公义”与“护社群”往哪里去了?

香港医护行业向来奉行“专业自主”原则,由法定机构负责规管医护人员的专业标准和职业操守,从而保障病人利益。医委会正是根据《医生注册条例》成立的法定机构,主要由医生组成,履行包括处理医生注册、制定专业守则、根据公众申诉对医生进行纪律聆讯和作出处分等等。不过,由于大多数申诉都会被驳回,只有不足3%个案需要进行聆讯,而且研讯速度需时经年,加上多数被裁定专业失当的医生只会被罚停牌一小段时间,遑论负上刑事责任——这个本应保证医生具备专业水平的组织,早已被诟病“医医相卫”多时。

医委会产生方式曾于2018年进行改革,除了24名医生委员之外,业外委员由4名增至8名,其中3名由病人组织选出;同时成立专门研讯小组,增加业外人士参与研讯。根据政府数字,过去五年医委会合共跟进了8,700宗申诉,当中八成被驳回,只有不足3%个案需要进行纪律聆讯;而平均研讯时间长达6年,当中有7宗需要7至8年处理,更有3宗耗时超过10年。医务卫生局指出,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例如平均研讯时间已被缩减至3.5年。

不过,黎氏夫妇苦等15年的研讯突然被无故终止,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医委会未能谨守使命的关注。2009年,黎氏夫妇从内地来港产子,儿子出生后三天手脚抽搐,最终脑瘫、四肢残障。夫妇质疑妇产科医生未有筛查她体内的乙型链球菌,又指控涉事医生未有在儿子出现异样后及时跟进问题。夫妇遂向医委会投诉,针对儿科医生薛守智的研讯原定于2016年7月开始,但辩方以开庭前一周才收到秘书处文件为由要求押后;医委会批准后,研讯一拖就是9年多,直到今年10月17日及28日再续。不料,医委会主席邓惠琼竟然表示,由于秘书处未能解释为何案件拖延多年,令研讯对被告造成不公,所以决定终止。

研讯展开15年却没有任何交代,事件本身已很离谱;但更过分的是,这案件并非孤例。协助黎氏夫妇的社区组织协会接获多两宗同样事发多年但聆讯无期的案例。一名26岁女警于2016年经催生诞下女婴后,子宫大量出血,接受切除手术后死亡。死因庭于2022年裁定“死于不幸”,医委会接获死者胞姐投诉后,事隔八年至今仍未确定研讯日期。案件更因转换专家证人,被医委会发还初步侦讯委员会再审议,相等于再一次从头“走程序”。另外,一名医生2016年上门为病人诊症及处方药物,病人服用后短时间没有呼吸,送院死亡。病人子女同年向医委会投诉,医委会2019年接纳涉事医生解释,终止纪律行动;但同年死因庭裁定,病人之死与药物茶苯海明的副作用有关,批评涉事医生“非诚实可靠”。家属2021年再向医委会投诉,医委会两度回应都是“稍后回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纪律研讯一拖再拖、诉讼处理迟迟无果,难怪这个本应保障病人权益的投诉机制,会被批评早已沦为保护医生霸权的利益藩篱。2005年艺人张崇德与刘美娟长子夭折一案,就是“医医相卫”的典型案例。医委会起初以“婴儿夭折好普通”拒绝受理投诉,及后历经9年时间,二人花费数百万元寻求专家意见与医委会“交手”,医委会最终于2015年判涉事医生停牌24个月。事件间接促成2018年医委会改革,不过,由于医生势力相当庞大,目前仍占全体委员的75%,对研讯裁决及任内内部事宜都拥有绝对影响力。

黎氏夫妇一案,再次引发社会质疑:当本应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打着“专业自主”的旗号大行保护主义,医委会是否还担得起社会的信任?政府又应否介入处理?

有别于往届政府,医务卫生局昨日(10月30日)迅速就事件发表声明,表示高度关注有关投诉个案;而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也已去信医委会主席,要求医委会交代处理投诉的调查和纪律研讯机制,并因应有关个案全面审视机制并提出完善机制的建议,以符合社会及市民对医护专业水平和操守的期望。医卫局强调,“医委会需恪守其‘行公义、守专业、护社群’的使命。”这绝对是正确一步,相信社会也会期望当局继续多走几步。

过去多年,不时有人提出设立独立申诉机制处理医疗投诉。2009年,时任立法会议员郑家富提出“设立独立的法定医疗服务申诉专员公署”无约束力议员议案,尽管议案获得通过,但时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认为香港已有一个“专业自主”的医疗专业规管制度,又特别强调任何制度上的改变都不应影响病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信关系,最后当局只承诺进行策略性检讨。时至今日,是时候重新考虑设置独立投诉机制了!

有指医委会秘书处人手有限,难以妥善处理所有投诉。医委会秘书处隶属卫生署辖下的“管理局及委员会办公室”,该办公室同时为15个医疗相关的法定管理局及委员会提供秘书处服务。据立法会资料,截至今年2月1日,为医委会提供秘书处服务的公务员编制为26人,实际人数为23人;而今年2月19日,医卫局回复立法会议员质询时提到,秘书处公务员编制为30人,另有聘用合约雇员。人手不足绝非拖延理由,但如果医疗投诉事件众多,而医委会秘书处实在应付不来,当局更应成立专责小组,全面检视医委会及其秘书处是否具备足够能力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