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完善无人机培训及管制体系 为跨海跨境飞行做好准备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张霆邦

38个“低空经济监管沙盒”首批项目中,即时送货平台Lalamove上周三(8月13日)获民航处批出许可,于白石角海滨长廊开始试飞。是次试飞首航标志着本港创科企业的无人机物流发展进入实测阶段,初期将由白石角海滨长廊起飞,随后逐步过渡至完整航线,于大埔海滨公园码头降落,将原本全程约1小时的车程缩短至约5分钟。项目未来将推展至离岛等偏远地区。

事实上,无人机的应用,可以是跨海飞行,也可以进行跨境飞行,只要完善好遥控驾驶员的培训体系、建立政府统一低空空域管理系统等,相信假以时日,本港的低空经济发展,不但能跨境跨海,所建立的低空经济国际标准,更能与内地的低空经济产业共同出海,打开海外市场。

今次试飞意义重大,意味着日后除了食品以外,药品、保健品也能以无人机作运送,在惠及民生的角度,将来无人机跨海路线成熟起来,不同地区、离岛的居民,可能就不必再舟车劳顿,就能在住所附近收到所需药品或急需物资。有参与这个“沙盒”项目的笔者期望,这次的成功能推动更多的低空经济活动落地执行,令香港的低空经济发展更为发达,之后再拓展至海外不同市场。

全方位提升培训体系 配合统一空域管理系统

上月底,笔者所属的中国香港低空经济协会适逢成立一周年,对外发表了《中国香港低空经济政策优化研究及建议》,当中重点,包括回应特区政府修订《1995年飞航(香港)令》(第448C章)及《小型无人机令》(第448G章),作出进一步的政策倡仪;《建议》希望透过提出13项建议,期望建立起香港低空经济的国际标准,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在促进内地及香港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据内地资料,要配合低空经济的发展,内地可能欠缺大约100万个“飞手”(无人机操作员),香港与内地情况有别,但可以预想得到,随着低空经济在香港发展更蓬勃,香港也需要足够的“飞手”,目前,除甲一类、甲二类无人机的操作风险较小外,其余机型的无人机因体型及可承载的重量较大,具有更高的操作风险,理应提升培训要求,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如要进一步规范无人机遥控驾驶员的培训,可以考虑与不同机构、学院例如香港航空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让指定机构、学院成为官方认可的遥控驾驶员训练机构,并与中国民用航空局作资格互认,培养香港青年投入两地的低空经济发展事业。

另一方面,在推进低空经济的过程,安全、稳当是最重要前提,由于无人机运输、清洁、巡逻等属于崭新的领域,要发展先要安全,安全又能保障发展,所以特区政府要推进的,还包括要建立政府统一低空空域管理系统,让无人机低空飞行“看得见,管得住”。现时,社会各界都有不同意见,我们的建议是以安全、节省公帑为本,特区政府可以考虑以“公私营合作”或“建造、营运及转移”模式构建本港的低空空域系统,借助企业力量建设系统,以减轻公帑负担;在发展跨境无人机飞行服务时,两地的监控平台应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明确划分管辖范围并确保平台间的顺畅沟通。另外,则是数据安全会直接影响空域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特区政府可考虑、研究建立数据安全体系,推进低空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和安全高效使用。

优先开拓跨海飞行航线 推动香港无人机法规接轨全球

在不同的“沙盒”项目、试飞路线当中,笔者一直倡议跨海飞行优先,当中不止是经济效益,而是惠及民生。一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假设一位长者要从离岛(例如长洲、坪洲)到港岛西的医院覆诊,主要是短暂见医生以及配药,从离岛坐船坐车到医院再回程,耗时至少半日,如果长者能透过视像覆诊,而药物则透过无人机跨海运送,则可以大大节省长者以至其他有需要人士的时间。而且在安全方面,跨海飞行也能够避免无人机失事对城市建筑、道路及居民的影响,可能规避到无人机飞行意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从本地层面,继续推进低空经济势在必行,要把这新行业、新产业化为经济动能,另一方面,特区政府联同各界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还有一个宏大的目标,就是在法规等层面建立一套低空经济标准,推动香港的低空经济、无人机标准,成为接轨国际、其他国家或地区都会采用的标准,为更多地区提供监管范本,成为区域及全球的无人机标准范例,提升香港在全球无人机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见及此,笔者还建议特区政府成立专责低空经济发展的专门部门,除了法规制定、跨部门协调,亦一并把推动相关经济发展、合作的工作,纳入全新的专责部门之内。

将低空经济融入金融发展 与内地一同并船出海

作为曾经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会计师,笔者还想到低空经济可以更有效地结合香港优势,以作更进一步的发展,低空经济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其实也可以为本港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吸纳并协助内地低空经济企业出海,增加其在本港的经济活动,充分发挥香港与其他地区的联动效应,提升经济活力。香港具有“纽伦港”全球三大国际金融市场的美誉,可以考虑联通中东海外不同类型的创投私募基金,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HKIC),成立专项创投基金为合资格的配对投资基金,以吸引相关全球,由内地、东南亚以至海外的相关科技公司到港作融资以及在香港挂牌的上市项目。将低空经济结合香港的金融优势,不但可以吸引相应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也能够通过创新产业与人才的聚集,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充分释放经济增长的动能。

总的来说,无论是立法、推动跨海跨境飞行,目标不止于要逐步完善对于无人机的规管,也要逐步搭建无人机跨境货物运输路线,促进与相邻城市的货物运输,并通过推行“一地两检”在跨境直升机航线应用等方式,为香港低空经济的国际标准,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在促进内地及香港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特区政府以至社会各界,要不断探索更多低空经济应用空间,譬如当运作成熟时,物色政府建筑物、商业大厦天台等建设“无人机机场”,让市民进一步体验到低空经济所带来的生活便利。

现时,内地正客观、实际地推动低空新产业,香港也要坚守“管得住才能放得开”的安全为先发展理念,强化低空安全治理能力,同时推动低空经济有序发展,与内地携手并肩,一同引领两地低空经济的发展规范走向国际。

作者张霆邦是中国香港低空经济协会创会主席、香港注册会计师。文章仅代表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

来稿|完善无人机培训及管制体系 为跨海跨境飞行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