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雄|“冒牌水”风波,可成政府完善采购机制契机
近日政府成为诈骗案受害者,引发社会热议。涉事公司“鑫鼎鑫”涉嫌以不合规格之冒牌饮用水供应政府办公室,事件令人遗憾。但值得肯定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是次事件上比以往迅速果断应对,警方和海关在事件曝光后马上拘捕涉案人士,阻止公帑进一步损失,展现出高效调查和执法能力。
相关部门亦已即时终止与该公司的一切合约,并主动向公众交代应对措施,包括由财库局统筹成立跨部门专责小组,全面检视政府采购流程。是次事件反映,部门的采购程序肯定有改善空间,惟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时间当局改善,包括检视采购程序中的漏洞、依法追责的工作,共同维护公共资源使用的公正性。
是次事件令笔者想起修读策略传播硕士期间,曾接触到著名主播Bill McFarlan提出的公关危机处理“3R”原则:表达歉意(Regret)、查清理由(Reason)、作出补救(Remedy),这套原则颇适合用来检视政府今次的应对表现。
在表达歉意方面,政府物流服务署署长陈嘉信在记者会上,就事件引起社会对政府采购的关注及公务员对食水安全的疑虑,向公众致歉,并表示责无旁贷;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亦明确表示会严格依循惩处机制处理事件,展现司长级官员的承担。至于查清理由,相关政府单位联同执法部门马不停蹄地调查,向公众交代事件起因,并与内地执法部门合作,在东莞查获涉事制水厂,揭露供应商涉嫌以虚假文件投标,误导物流署未能及时察觉其造假。在作出补救方面,政府反应也较以往迅速,即时成立专责小组检视采购机制,审视流程及管理是否存在疏漏,并从制度层面探讨如何完善招标与采购程序,堵塞漏洞。
由此可见,政府已展现“亡羊补牢”的诚意和“为时未晚”的严肃态度,社会各界应耐心等待调查结果,将焦点放在后续的改善措施之上。毕竟“再锋利的刀都有生锈的一日”,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机制,关键在于出事后尽快应对,并从中学习完善。此次事件主因是个别商家以虚假文件进行诈骗,各界不宜“一竹篙打一船人”,将之视为整个政府采购系统的普遍问题,反而应视之为“改革”契机。
事件提醒我们,政府采购无论规模大小,只要涉及公帑,就必须精益求精、滴水不漏,严谨审批把关。特别是政府执法部门近年不断宣传防骗信息,更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无论是大型基建,还是日常杂项开支,都不容骗徒有机可乘,以免影响公众对政府采购制度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政府应把握这个“改革”契机,全面检讨采购流程,制定更严谨、透明的招标制度,包括加强供应商背景审查、优化内部监管,并引入第三方专业检测。同时也应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其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确保公帑运用得宜。
作者张美雄是西贡区议员、大湾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