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最低价标的陷阱
来稿作者:葛珮帆
针对假水风波,行政长官李家超8月23日就事件表态,对物流署把关不力感到“大为失望”,他表示要尽快查找不足,改善制度和程式上的任何漏洞,如果涉及人为因素包括疏忽,会按公务员有关管理规则严肃公正处理。
一纸标书,半亿港元,香港特区政府物流服务署竟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以拙劣手法欺骗,采购了冒牌樽装水,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8月16日,知名饮料品牌乐百氏致函香港物流署,声明从未向港府提供饮用水,也未与中标公司鑫鼎鑫有任何业务往来。这封函件揭开了一桩令人震惊的骗局:一家涉嫌提供虚假档的公司,竟然获得了价值5294万港元的政府合约,向港岛及离岛办公室供应“鑫乐观音山”桶装纯净水。随后警方调查发现,涉案合约所列明的生产商并未参与制造供应给港岛及离岛办公室的樽装水;办公室收到的樽装水实际来自东莞樟木头一间水厂。
这起冒牌水事件暴露了香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大缺陷。物流署作为专责采购的部门,其抱负本是“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决策局及部门提供专业、具成本效益及适时的物流支援服务。”但现实中,现行采购机制却“未能有足够能力完全堵塞一些全心诈骗投标者。”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在此次事件中再次受到诟病。物流署上周六公布终止与鑫鼎鑫合约,翌日财库局局长许正宇召开紧急会议,但处在风口浪尖的物流署长陈嘉信没有参与。
招标过程中,物流署承认“现行机制下,政府购买货物时毋须审查投标公司的财务背景”,采用的是“货到才付款”的方式。这种宽松的审核机制为欺诈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更令人担忧的是,涉事公司鑫鼎鑫还获得了其他政府合约,包括渠务署批出的约680万元化学品合约和消防处批出的约500多万元输入资料服务合约。这些合约总价值逾1100万元,进一步凸显了政府监管的系统性漏洞。
十年前,当笔者极力推动在政府采购合约中引入评分制时,心中怀抱著一个坚定的信念:仅以价格作为决标标准的“价低者得”模式,终将导致品质低落和恶性循环。笔者更加确信评分制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品质,更成为推动社会高品质发展的重要引擎。
传统的“价低者得”采购模式表面上节省了公共资金,实则隐藏巨大成本。供应商在价格压力下,往往透过降低材料标准、缩减服务内容或压低员工薪酬来维持利润,最终导致公共工程品质缺陷、服务水准下降。更严重的是,这种模式创造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优秀厂商因不愿降低标准而退出市场,形成负向选择的恶性循环。
评分制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建立多元评估框架,政府采购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综合价值竞争。在评分制下,厂商不仅需要提供合理报价,更需在技术方案、创新应用、永续发展和社会贡献等多方面展现优势。这种转变引导供应商从“如何最低成本中标”转向“如何提供最大公共价值”,重塑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逻辑。
创新元素的纳入是评分制的一大亮点。传统采购往往要求厂商严格按照招标规范提供服务,无形中抑制了创新思维。而评分制鼓励投标者提出创新建议,让政府有机会获得超出预期的解决方案。这种开放性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准,更刺激了产业技术进步,创造了政府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的引入则将永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公共采购。评分制鼓励厂商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低碳流程,同时关注劳工权益、社区影响和企业治理。这不仅直接促进绿色采购,更透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引导整个产业向永续方向转型。当大型公共工程优先考虑环境友善的供应商时,市场自然会加速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方式。
对本地社会贡献的重视,强化了政府采购的在地经济效益。评分制可以优先考虑创造就业机会、培养本地人才、支持中小企业的厂商,使公共资金最大程度地回流地方经济。这种策略性采购不仅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更强化了社区经济韧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当然,评分制的成功实施需要配套措施:透明的评分标准、专业的评审团队、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持续的制度优化。展望未来,政府采购评分制应当与时俱进,进一步融入数位化转型、社会包容性等新元素,继续发挥其引领高品质发展的重要作用。这项改革证明,良好的制度设计能够创造多赢局面—政府获得更高性价比的服务,企业获得创新发展的动力,社会获得更加优质的公共产品。
从“价低者得”到“优质得分”的转变,不仅是采购技术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进步。它体现了政府从短期成本控制到长期价值创造的视野转变,反映了公共管理从机械执行到智慧治理的范式转移。这条改革之路值得我们继续坚持与深化,让政府采购真正成为推动社会高品质发展的战略工具。
正如李家超所言,要尽速改善制度和程式漏洞,若涉人为疏忽将按规则严肃处理。这场风波最终能否推动香港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质性改革,仍需拭目以待。
作者葛珮帆是立法会(选举委员会)议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