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深圳河未来30年的构想:从边界之河变融合之河
笔者在早前文章《走出单一规划 重塑多元主题休憩空间》中,与读者探讨香港休憩用地的发展,不仅需反思设施在本质上的提升,更可从价值观上转变,透过以人为本、多元共融的理念,实践“主题式”设计的区域休憩用地。此前,朋友闲谈间提及深圳河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经过一番反思,构想深圳河沿岸一带如何在30年后从“边界之河”转化为“融合之河”?
长达28公里的深圳河已完成治理,是一条分隔香港与深圳的河道。“已治理”是什么概念?即河道经过整治,建设防洪结构以管理洪水,并采取措施防止岸边侵蚀。在香港,任何新发展区的城市设计均以河岸为焦点。然而,为何港深两地政府多年来投入巨额资源整治的河道,却仅被用作保护区、禁区或阻隔形口岸?历史因素固然影响深远,但展望30年后的发展,今天就应开始“酝酿”。
在粤港澳大湾区及港深融合一体化的背景下,我认为深圳河正面临“重新定义”的契机。纵观香港一方在深圳河沿岸的规划,特色包括米埔自然护理区、拟议的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及多条历史悠久的传统乡村。从更广阔的环境看,沿河现有及规划中的人口或超过200万。具体的土地规划暂且不论,但文化旅游、教育、住宅、商业等主题均可进一步探讨,其具象征意义的规划意向已初现端倪。
从规划层面看,香港不乏“线性城市”(Linear City)的例子,例如沙田、粉岭北,沿河道中线分隔60米内设有发展项目,形成开放式河滨空间供公众使用。更极端的例子是沙地阿拉伯长达170公里的“THE LINE”城市,整合住宅、商业和娱乐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有香港建筑师参与设计。
若深圳河沿岸发展“线性城市”,可视为城乡共融的“试验田”。若发展直线延伸的低密度社区,街区(Street Block)大小可参考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沿河街区面积约1至2公顷;休憩用地比率(例如50%)需避免过度开发,并要求发展商在自身地块内提供休憩空间。此举能更灵活运用珍贵的土地资源,同时提升整体休憩用地的比例。
为服务超过200万人口的社区,政府可考虑设立类似“共建维港委员会”或“市区重建局”的决策及执行机构,赋予实权负责规划、土地用途及发展,并接受政府监察。营运方面的细节是另一议题,暂不赘述。
30年后的深圳河沿岸或不再是“禁区”,而是一条生机勃勃、文化交织、市民欢聚的河滨社区,河滨空间日夜均充满活力。大前提是设立具决策及执行能力的河滨社区机构,对深圳河沿岸进行适切的空间规划,逐步实现港深两岸一体化的未来。
作者黄仲澧,是普缙控股集团规划及发展部董事总经理、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问,以及香港地产专业发展中心规划及发展委员会主席。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深圳河未来30年的构想:重塑深圳河沿岸一带”。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