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雄|促进经济多元化,施政报告需完善“高才通”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9月17日发表,人才政策备受关注。近期,社会各界对“高才通”计划可能被滥用存在忧虑,不少意见期望政府在施政报告中进一步收紧申请限制。然而,笔者认为“高才通”计划方向正确,符合香港完善经济结构及推动产业多元化的长远目标。与其一味增加限制,我们更应从“厘清问题根源”、“制定长远策略”,以及“优化审批机制”三方面着手,持续完善计划,确保香港能吸引并留住真正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

现时“高才通”分为三类:A类申请者须证明来港前全年收入达250万港元;B类及C类则须为指定院校毕业生,其中B类要求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C类适用于工作经验少于三年者。目前较大争议集中在B类和C类,因其门槛相对较低,且申请人无须事先获香港雇主聘用,便可获发至少两年签证来港探索。近日有传言指,部分人才申请意在为子女争取本地资助学额。因应该情况,政府已收紧相关要求,规定获批来港人才的子女须在港居住满两年,方可申请专上课程资助学额,否则须缴交与非本地生相若的学费。这类查漏补缺的措施固然值得肯定,但长远而言,应建立系统化的定期检讨机制,持续优化政策,而非待问题出现后才被动调整,从而真正吸引优秀人才长期留港发展,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

上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该机构应充分发挥跨部门协调功能,从多角度完善“高才通”计划。首先,在“厘清问题根源”方面,委员会可委托独立机构进行年度追踪研究,包括对获批人才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涵盖生活适应与职涯发展等范畴,并对未续签者开展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其具体困难,例如生活成本高、文化差异或职业发展机会不足等。根据调查结果,政府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跨部门支援政策,例如优化部分特定专才的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衔接及医疗服务等配套,以提高人才的留港意愿。

第二是“制定长远策略”。委员会应整合各政府部门数据,联同相关政策局检视新兴行业的人力需求,定期更新所需人才类别与要求,制定前瞻性的人才战略。目前获批续签的高才在港月薪中位数约四万港元,表面看来不俗,但从行业分布来看,续签者多从事商贸(23%)和金融(19%)等已发展成熟的行业,创科(17%)仅居第三。为加快创科发展,当局应加大力度吸引科技人才来港,促进与本地业界合作,定期检视各行业所需人才数量,并为成功申请者提供发展机会与职业成长空间,尤其应聚焦续签特定新兴行业,例如人工智能应用、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人才及高层管理人员,减少在传统行业与本地人才重叠。

第三是“优化审批机制”。一方面,应设立定期的抽样覆检机制,仔细审核高才通申请者的资料与续签情况,例如检视其业务表现及就职状况。另一方面,可根据前述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香港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从而订立更适切的审批准则和计分方法。实质上,我们可参考澳大利亚的移民计分制度,即根据申请人的年龄、语文能力、学历及专业资格等因素评分。在此机制下,年轻、语文能力佳、学历高者得分较高,获邀申请的机会也更大;若从事的职业属当地所需,人才更可获优先考虑。“高才通”应借鉴类似机制,并设立定期覆核程序,检视获批人才的职位稳定性、业务实绩及对本地经济的贡献,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与香港长期发展需求相匹配。

尽管政府估算“高才通”每年可带来约340亿港元的经济贡献,约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2%,但香港真正的需求在于透过针对性人才政策推动产业升级,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经济指标。今年的《施政报告》应把握时机,由高层委员会主导制定全面的人口与人才战略,结合香港的国际化环境、法治优势及金融中心地位,吸引能与本地产业协同发展的专业人士。如此方能推动经济多元化,助香港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领先,同时为本地居民创造更优质的就业与生活环境,实现长远繁荣。

作者张美雄是西贡区议员、大湾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