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用科技改善中小微企的营商环境
来稿作者:谭丽时
我们身处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下,全球经济阴云密布。地缘政治角力白热化,前美国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贸易与安全秩序震荡犹在,香港中小微企首当其冲,中小企大多都缺乏财团的抗震力,却要扛起全港经济命脉。在数目上,中小企占本港企业总数的98%,撑起45%私营就业人口。若任其沉浮,等同动摇香港根基。
危机中的转机,在于“双超”优势
虽然面对著这样的外围环境,但本港的经济结构正在升级转型,机遇大过挑战。而这重要关键在于紧握“一国两制”制度,化身“超级联系人”串联内外市场,更需升级为“超级增值人”打造竞争高地。
笔者作为一家专注于展览的微企负责人,近日赴浙江考察,见证数字经济如何重塑营商生态,深有感触:香港医疗科技卓然有成,何以商业服务数字化却步履蹒跚?回来后大胆作出以下建议,希望造福众多的中小企:
杭州镜鉴:城市大脑如何革新政商互动
浙江是国家的经济大省,在运用数字经济方面很有成就,杭州“城市大脑”的实践堪称典范,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借镜。香港可以进行“革新政商服务流程”如 : 一站式商业数码平台整合——企业注册、报税、文件管理等服务全流程线上化,智慧监管“一企一档”,待办事项、截止期限即时提示,杜绝遗漏。
另外,政府推行“最多跑一次辨公服务”极简审批,如活动牌照申领,破除跨部门奔波之苦。中小企办理商业登记甚至公司注销,不用再穿梭多个部门。若借镜杭州经验打造本土化数码平台,既可解放企业行政负担,更能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狮子山精神的新使命
香港走到今时今日并不容易,从金融风暴到社会动荡,这座城市总在淬炼中重生。当下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正是以创新思维为中小企开路。经济复苏的终极试金石,从来不在股市楼市涨跌,而在基层手中的饭碗是否温热。当数字赋能降低创业门槛、当“一企一档”释放中小企人力桎梏,商户自能扩大经营创造就业;当“最多跑一次”省下数百万小时行政消耗,这些时间终将转化为摊贩多卖一碗牛杂、茶餐厅多开两张饭桌的生计。
杭州经验揭示的真理很朴实:让企业轻装上阵,就是为民生注入源头活水。此刻香港需要的,正是将技术红利穿透到市井街头。当小店主不再为繁琐报税彻夜难眠,当手作匠人也能三分钟申妥牌照开张营业,自然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做到服务到位,增加生意。这条从“数字变革”到“饭碗保障”的路,我们非走通不可。
作者谭丽时是大湾区青年发展促进会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