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芬|历史回响与接棒前行——九三阅兵观礼有感
今次能够随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团赴京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心情振奋,彻夜难眠。9月3日早上7时30分,笔者与一众港澳代表就到达天安门广场西固定看台。放眼望去广场中央,数万个座位按颜色巧妙区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轴向两边排开成巨大的人形字样。不到8时,现场已人头涌涌、座无虚席。每个座位上获发一个抗战80周年纪念背包,当中装有电解水、防晒帽、雨衣、风油精、干湿纸巾等贴身物品,既考虑到天气变化,也照顾到个人所需,可谓细致入微。
首次近距离见证阅兵,绝对是心潮澎湃。率先亮相的是3,000名学生组成的青年合唱团,在1,000人的联合军乐队伴奏下献唱《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瞬间烘托起典礼的庄严气氛,让人无不肃然起敬。当5万人在天安门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更让人热血沸腾。
随后是万众瞩目的阅兵式。动作划一的阵列和中式步操,每一步都整齐有力,人民子弟兵气势如虹。除了海陆空三军、火箭队等,首次亮相阅兵的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女民兵方队更让人眼前一亮!战士们眼神锐利而坚定,为了这一刻,经过长时间艰苦训练,今日的完美展现令人由衷感佩。
伴随雄壮乐章出场的装备方队亦是震撼的“大场面”。方队缓缓行进,展示的每种装备都彰显国家先进的军事科技水平。高精尖的海陆空导弹、攻防一体的战车、无人机及反无人装备、电子战飞机等,正是国防“硬实力”的生动注脚,突显现今智能化、信息化、电子化的新战斗形态,其种类和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见。
注视着这些先进装备,笔者不禁联想起8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岁月。先辈们历经14年浴血奋战,才换来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如今,国家已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正自信地迈向伟大复兴。是什么推动着民族一路自强?答案或许就蕴藏在一次次对历史的回望与反思之中。
抗日的历史值得反复述说:从卢沟桥的枪声到台儿庄的血战,从冰天雪地里的苦守到万千百姓拿起锄头保家卫国……最终,我们击退了侵略者,真正站了起来。许多香港前辈对此仍记忆犹新,因为整个过程香港从未缺席——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营救文化名人、组织民间抗日,顽强抵抗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直至胜利来临。那段历史并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先烈以生命换来的“新生”,是今日盛世的根本前提。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我们见证了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前人奠基的路上,我们逐渐追回被战争耽误的时光。曾经以为战争遥远、和平理所当然,直到看见世界某些角落仍硝烟弥漫,在各领域仍存在没有炮火却影响深远的大国博弈,才豁然醒悟:和平从来不是天赐的,而是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地筑牢屏障。
华夏文明跨越五千年,中国从未因磨难而止步,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懂得战争之痛、更珍爱和平。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感恩先烈、珍惜和平。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重演,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护航发展、守护万家安宁。
习近平主席强调:“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从未将实力用于霸权,而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倡议逐渐成为国际共识——这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也是对和平最真诚的坚守。
作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笔者深感责任重大:既要讲好先烈们牺牲与坚守的故事,让历史记忆永不褪色;也要做好桥梁纽带,弘扬爱国精神和抗战精神,带动更多人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出力。因为我们明白,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过去的辉煌,而在于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奋发有为,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和平与荣光,让民族复兴之路每一步都走得从容、坚定。
再次背起抗战80周年的纪念背包,我们将沿着先辈的足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继续向前!
作者黄冰芬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