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控烟关乎健康亦关乎治安
来稿作者:卢启律
政府近年频频加烟税,企图短时间内大幅降低吸烟率,但一直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私烟泛滥等问题。最近洪水桥一单怀疑涉及私烟利益的凶杀案,正正说明现时控烟已不止是单纯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控不得其法之下,所衍生的治安问题,可以十分严重。长远烟草政策关注组希望,当局认真检讨这些年来越走越偏的控烟方针,尊重科学精神,并重新考虑对另类烟的政策方向,订出适合本港的控烟法案,阻止私烟集团坐大,这样既保障市民健康,也稳住本港治安。
“控烟十招”修例草案在立法会通过在即,当中部分措施太辣太极端,根本不适合香港,而政府在推销其控烟大计时,虽然已承诺以打击私烟为首要目标,但医卫局似乎对私烟泛滥的严重程度及其所衍生的恶果仍不太掌握。日前洪水桥发生谋杀案,一名本地男子伏尸桥底,报道引述消息指案情就是涉及私烟集团的金钱纠纷。其实私烟向来是一门收益庞大的非法生意,尤其是在高烟税地区。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烟税高企,当地犯罪组织为抢私烟生意,经常出动暴力手段,恐吓守法零售商。2023年下半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就发生了多宗与争夺私烟生意有关的店舖纵火和毁坏案,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因此,澳大利亚当地议员呼吁当局降低烟税,缩小合法香烟与私烟的价格差异,吸引购买黑市烟的消费者回归正规市场,以免高税率助长黑市烟销路,令资金继续流入犯罪集团之手。
所以要借鉴外国,必须详细了解当地情况,关注组发现,医卫局在推动“控烟十招”时,经常以加拿大作例,指当地禁止加味烟,以加强推行同类措施的说服力。不过,心水清的人士也知道这个案论证属明显的采樱桃谬误,局方其实没有说出故事的全部,亦从无认真回应。关于加拿大,有两点一定要说清楚,首先,加拿大禁止非薄荷味的加味烟及薄荷味加味烟,但两个禁令相隔七年时间,目的是希望监察禁加味烟对降低吸烟率的实质成效,并要待薄荷味烟使用率低至单位数时才实行禁令。
更关键的是,电子烟在加拿大当地是合法售卖的。加拿大政府禁止加味烟的同时,是支持成年烟民转用电子烟,当地卫生部明确认可“电子烟作为香烟的较低风险替代品”。加拿大的做法即是所谓“关了一扇门,但开了一扇窗”,没有加味烟,但当地烟民有电子烟做替代品,可见当地政府是有导向性地令烟民转用电子烟,这是其整个控烟政策的重中之重。本港医卫局却完全忽视上述这一点,只局部取用有利其推销政策的资料。与加拿大相比,本港未来打算禁止加味烟,早前亦已禁止了另类烟售卖,未来更会禁止管有,烟民是完全被剥夺合法替代品,这实际上是“关了一扇门,再连窗也关掉”的做法,因此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关注组希望政府知道,推动控烟政策需要有全面规划,依赖不同措施互相配合。以后局方引用外国案例时,要充分了解当地整体控烟策略,而非片面借鉴个别措施,以图蒙混过关,或令公众觉得当局强词夺理,予人“大石砸死蟹”之感,相信这也非政府所愿。
没有一个政府是不著紧公共卫生,但控烟政策不应一刀切,不宜一味禁止。其实,有许多透过适切地规管另类烟而推进控烟大局的成功例子,对年青人亦更有保障。先说内地,中央政府自2022年颁布《电子烟管理办法》全面规管电子烟后,2023年内地中学生电子烟使用率为2.4%,相比规管前的2021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即下降了三分一,这是医卫局没有说的。最有趣的是,在中央政府规管电子烟的同一年(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走上禁止电子烟的歧途,选择与内地背道而驰,
至于新西兰,政府也是用规管方式去处理另类烟,结果令当地吸烟率得以创新低,2023年只有6.8%,今年更有望低于5%,成为世界上吸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7)。另外,加热烟最近也在台湾通过了政府科学审核,两间加热烟公司的产品很快就可在政府监督下合法销售,当地也有烟民认为这是一个控烟上的进步。(#8)
另类烟绝对不是没有风险,不过传统香烟的风险更恶劣。2018年香港禁另类烟时,有关研究仍十分有限,但近几年世界各地近年有关支持另类烟较传统香烟减害的科学实证也大增。想要例子吗?南韩成均馆大学研究发现,当地烟民改用另类烟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会明显减低;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也有类似发现,其研究指另类烟使用者比传统香烟使用者诱发心脏病的风险降低约52%。
不过,先旨声明,当然所有烟都是对身体有害的,烟民最好是直接戒烟,关注组亦明白另类烟在香港已经禁止入口和销售,烟民不应该以身犯险买违禁品。但以前网召车也不合法,亦被指无第三者保险,对乘客无保障,情况拖了这么多年,李家超政府现时也终于找到方法规管。
诚言,对另类烟作适度规管是较符合世界主流的做法。香港作为国际地市,理应跟贴一点,多参考科学研究,多反思另类烟产品在整体控烟政策的定位。
作者卢启律是长远烟草政策关注组代表。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