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雄|乘热气球梦碎,主办方责无旁贷
“我来坐热气球,原来你连license都没有,我要畀六百几蚊睇你放风筝?”香港首个国际热气球节日前于中环海滨开幕,惟主办方未获政府批准热气球载客,场内热气球只能作表演用途,未能让入场市民及旅客乘坐,令人大失所望。苦主之一的何小姐一怒之下连爆金句,迅即成为网络热话。她其后向媒体表示已联络律师跟进,不少市民欣赏她为公义不平则鸣,更批评事件犹如“美斯事件”翻版,质疑当中的“诈骗”成份。
“喂大佬我听日去租个场,话自己去放火箭都得啦!”正如何小姐所言,购票者主要不满在于主办方企图以免责条款开脱责任。虽然门票列明不包括乘坐热气球作“系留定点飞体验”,并指主办方可延迟或取消环节而不退票,但免责条款并非“免死金牌”。主办方将“乘热气球”作为活动推广重点,有机会违反《商品说明条例》。据了解,海关已正跟进有关举报,表明如有违例将依法处理;消委会亦表示已与主办单位联络,并将积极跟进事件。
安全措施不能草率
事件演变为“公关灾难”,主因是主办单位在知悉未获政府批准载人牌照后,仍继续出售门票,既未及时向公众披露实情,亦未停止销售。资料显示,早在8月20日,民航处与主办方进行现场测试时,一个用作展示的小型热气球就曾被大风吹至翻侧,其后主办单位一直未再有足够时间进行载人测试,最终导致政府拒绝批出牌照。此事令人联想到近十年前黎明于中环举办的演唱会,当时同样因未符合消防条例而一度面临取消。然而,黎明主动公开道歉,勇于承担的态度不仅赢得公众谅解,更被誉为“公关王者”,与此次事件形成强烈对比。
坊间有意见质疑政府拒绝批出牌照是否把关过严。需知“系留定点飞体验”虽以缆绳固定热气球,但仍存在相当风险。热气球易受风力影响而摇晃,甚至导致乘客跌倒。维港两岸高楼密集,若热气球松脱或被强风吹偏,后果不堪设想。去年英国布里斯托气球节就曾因大风取消升空,而国外亦屡发生热气球爆炸或起火事故,参与者往往需签署免责协议。2013年埃及乐蜀热气球惨剧更是令人记忆犹新,事件造成包括港人在内的重大伤亡。既然载人热气球涉及公众生命安全,在主办单位未妥善解决安全问题前,政府基于安全考虑拒绝发牌,实在合情合理。
外地经验值得参考
参考外地经验,例如苏格兰格拉斯哥热气球节虽仅限工作人员参与升空表演,但活动免费开放,并设音乐表演、市集摊位及经典车展等环节,深受旅客及居民欢迎。日本大崎热气球节则提供系留体验,主办方选址于高压电线稀少、民航航线影响较低的近郊地区,并实施人数限制,整个流程公开透明、明码实价,运作井然有序。相比之下,本次香港主办单位一直未对外公布牌照申请问题,直至开幕当日下午五时、活动开始半小时后,才宣布热气球仅作展示而无法载客,令许多慕名而至的市民及旅客大失预算。
是次热气球节的成人下午场门票高达880元,出现如此“货不对办”的情况,难免引起入场人士强烈不满。虽然主办单位提出持票人可于活动期间任何一天的相应时段免费入场一次作为补偿,但由于活动以“热气球节”为名,并以“系留定点飞体验”作为主要卖点,加上持票人未必能再度安排时间参与,早前的补偿方案显然未能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及后,笔者在执笔之时得知主办单位将会提供全额退款,这才是正面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
长远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应全面检视是次事件的审批及监管机制,完善对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与应急方案,从而提升本港举办国际盛事的专业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未来若再举办同类活动,应借鉴海外经验,选址于干扰较少、安全系数较高的近郊区域,并确保整个运营流程公开透明。同时,政府须督促主办单位在宣传及售票阶段清晰标明活动内容与潜在风险,明确注明系留体验需视现场天气及安全条件而定,让参与者有所预期。唯有通过制度化的规范、专业的筹办与负责任的宣传,才能真正发挥“盛事经济”的效益,维护香港作为国际旅游之都的声誉与竞争力。
作者张美雄是西贡区议员、大湾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