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别让“缩班潮”变成“丛林法则”竞赛
来稿作者:郭凯杰
新学年伊始,校园里充满了兴奋的喧闹声,家长们忙着目送孩子进入校门。然而,在这热闹的同时,社会却在关注学校缩班潮的最新消息。根据教育局最新一份《小学概览》,2025/26学年全港53间需要缩班;计及加开小一的数字,全港小一净减13班。新学年有47间小学仅开办一班小一,多于2024/25学年的45间;78间小学只开办2班小一。
教育界普遍预期2019年起的小学缩班“杀校潮”会蔓延到中学。教育局今年5月宣布,提高官津中学“开班线”,即由现在每班25人(即取录26人便可开两班),到今年9月提升至每班27人,明年9月进一步提升至29人(即30人可开两班)。小学的开班门槛目前维持在16人一班不变,但已有预期或有机会上调。
提高“开班线”加速汰弱留强
学生人口下跌为结构性趋势、源于生育率低迷和人口流动:据教育局推算,2025年至2031年本港6岁小一适龄人口将会由4.86万名降至3.75万名,学位需求将持续减少。若不妥善规划,学校将陷入恶性竞争,影响学生发展。
上文提及47间小学只有一班小一,即每级人数应处于16-23人之间,因为24人已经能开两班;去年的《中学概览》则显示有7间中学只开两班中一。看官试想像:一间仅开一班小一或者两班中一的学校:学生人数少意味着社交机会减少:儿童在小班环境中更难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技能,课外活动和科目选择也必将受限,影响全人发展。故此,减少学校数目实际上可谓势在必行,但关键在于用何方法为宜。
提高开班线当然会加速汰弱留强,但这种方式是否最佳选择?它无异于加剧学校之间的“丛林法则”:学校为了生存,教师可能更专注于推广招生,如举办开放日、宣传活动,而非教学质素。实际上,收生较少的学校不一定办得差——有些小校因师生比例低,反而能提供个性化教学,也有部分学校是本身缘故,如处于离岛地区等。高门槛下,这些学校容易被边缘化。校本管理下,每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手法都有其特色;如果随杀校而自然消失,殊为可惜。
统整规划全面提高教学质素
面对开班线上调,学界当然会各施各法,例如部分地区的学校校长就一同约定不开第五班,以避免恶性竞争;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与其让教育局与学校“斗智斗勇”,最终学校被动缩班,不如及早开诚布公、统整规划,让杀校成为提高质素的契机,也让学生及家长及早有所预算。
教育局就每一区的学童数字有全面的统计,实际上要估计能负荷多少学校并非难事。局方可统计并公布目标学校数目(即需要减少多少学校),并积极协助学校合并校舍、资源,而非等到跌出开班线再处理,避免杀校过渡期带来的混乱。杀校当然会令校长、教师担心饭碗不保,但若超前规划,则可统计数年后退休人数等因素,确保平稳过渡。
更重要的,是利用统整学校成为提高学习质素的契机。合并后省却的人手可用来减少每个教师的教学时数,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备课、辅导学生;例如将节省的资源投入小班教学或师生辅导计划,助学生发展社交能力和个性成长。
适度开放建设基础教育枢纽
另外,与其让学校因人口下跌而自然“凋零”,不如借此开放部分学位予海外学生,将香港打造成基础教育枢纽。官津直资学校可效仿新加坡模式,收取略高於单位成本的学费,如年约10-12万港元,吸引内地和东南亚学生。这不仅填补学额,还带来多元文化,提升本地生视野。为便利海外学生,可改建部分校舍为寄宿学校,提供安全环境和舍堂活动,如体育、文艺等,帮助适应文化、也避免诈骗风险。
中小学在提供非本地学生的同时可设立陪读签证,让父母来港照顾,也能增加劳动力贡献;同时,由于香港并不像外国一般有寄宿家庭的设置,应鼓励私营开发商业宿舍。上述一方面能舒缓缩班杀校难题,另一方面还能还贡献经济,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教育合作。
缩班潮是人口结构性变化的必然,但不应变成丛林法则的竞赛。透过统整规划、减少教学负荷和开放海外学位,笔者相信当局可将危机转化为提升教育质素的契机。教育局应与学界携手合作,务求让每位学生在稳定环境中茁壮成长,让香港教育体系更具韧性之余也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具国际视野。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副研究总监,全国青联委员,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中小学缩班须超越丛林法则、提升教育质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