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热气球节主办方心存侥幸,政府欠缺警觉,香港声誉受损
来稿作者:蔡诚
全港首个热气球嘉年华“友邦香港国际热气球节”因未能载客导致已购票入场不满,不但引发公关危机,更引起一些对政府营运中环海滨方法的批评。由活动概念、筹备宣传、活动审批、公关应对,均显示出由主办方到政府的缺失。结果不但影响香港声誉,更引来外媒攻击,实在值得各方认真检讨。
在维港乘坐热气球根本是不可能
乘坐热气球本是高风险活动。热气球不是玩具,而是航空器,但操作员却只能控制上升和下降,但左右移动均受气候风向影响,变数极大。海外举办这些活动时,多于空旷原野举行,少有在市中心升空。另外,维港为限制飞行区,旁边不但是国际金融中心等高楼大厦,更有解放军中环军营、政府总部及立法会等敏感地点。故此,根本不可能任由热气球升至高空。
然而,若是以系留方式载人升空,则对乘客更危险。系留绳愈短,同一风力令其倾侧的幅度愈大。按早前传媒报导指热气球“会升至离地10至15米高”,其实是十分容易因风力倾侧,不但乘客可能从高空掉下;另外,倾侧时内部火焰可能引燃热气球,热气球若燃烧爆炸后掉落至附近大厦或嘉年华中密集人群,将造成严重伤亡,后果不堪设想。
故此,“热气球嘉年华”的活动概念一开始已是根本性错误。
主办方事前侥幸,事后推诿,拙劣的危机管理
中环海滨嘉年华式活动已举行多年,主办方或为求新意以吸引市民购票,才会提出乘坐热气球这新的活动概念。而当有人提出“国际热气球节”、“一尝在维港旁坐热气球”、“天际无人机摄影服务”时,主办方只考虑到活动噱头、市场推广等,但对根本可行性掉以轻心。而很多管理层往往只会提出概念,却把实际可行性交给下属,便置之不理。可是到了活动“见真章”时,即使把相关下属解雇,对公司的危害却已无法挽回。
所以,这个“国际热气球节”概念可行性近零,货不对办,风险高且易被追究,而又难以有后备替代方案的活动,在危机管理上根本就不应以此为活动核心概念来筹办及宣传。
至活动当日民航处因安全理由不批出相关许可时,由于“热气球系留定点飞体验”是需另外购票,而这类涉及天气的活动,很多时都会因天气因素而取消。其实主办方在公关处理上,只要对外宣称“因天气等因素,‘热气球系留定点飞体验’暂停。”然后在事件发酵前,主动提出退还全款或部份款项,也能将公关危机尽量减少。然而主办方却将有关责任推诿至政府部门,其网站中注明:“热气球系留定点飞体验视乎政府部门批准、当日天气状况及飞行人员专业判断而定,只限当日现场购票。”天气状况及专业人员判断是合理的免责,但写有“政府部门批准”就明显不妥。
这一举动,不但引来购票入场人士不满,更引来政府人士反击,最后连累“冠名赞助商友邦香港高度关切”,数天后还是要全额退款,正是“赔了名声又蚀了钱”。
筹办大型活动时,均需取得不同政府部门的许可或不反对,往往是在活动前一至数星期才会得到“临时公众娱乐场所牌照”(TPPEL)的最后答复。然而,大型活动多是需要在半年至一年筹备,数月前宣传,所以等待政府批准才宣传本是不可行。然而,就活动本身性质、或是有没有先例可循等,事前均能评估活动可行性。此外,在审核当中,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在讨论时,也会透露出活动可行性高低。
若真有大问题,他们也会提早建议更改活动内容。故此,若说主办方对热气球载人升空可能性一无所知,并不可能。但主办方仍于8月20日会见传媒并进行宣传,其中重点便是“入场人士付580元,可一尝在维港旁坐热气球”,其中可见其心存侥幸。而其网页事先已注明“视乎政府部门批准”字眼,可反映出主办方其实早知政府部门可能不会批出许可,故已事先留下推诿的引子。
外媒借机攻击,香港声誉受损
除了本港一些立场自媒体以“旅发局”为官方机构宣传这次“盛事经济”活动,并得《大公文汇》等媒体宣传,将此事归究香港政府。
海外媒体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报导标题:《港版盛事经济再受挫 首个热气球节现“货不对办”主办方要认错退款》;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标题:《“无法载客的热气球”——香港又一场尴尬的“国际盛事”》等均以此事为由攻击特区政府,令香港声誉受损。
特区政府虽以中环海滨场地租务外判,又宣称“热气球嘉年华”为商业活动作为理由,强调此事与政府无关。但经旅发局当作“盛事经济”活动宣传,在公关上难免被人诟病。
据主办方声称活动“所有所需牌照的申请已呈交相关部门审批,包括食环署、民航处、机电工程署及消防处等”。难道当中没有任何部门看出在中环海滨以热气球载人的可能性极低吗?为何没有任何一个部门主动提出质疑并向上级或其他部门沟通?旅发局在为此活动背书宣传前,难道没有考虑其可行性?还是各部门均只会“各家自扫门前雪”?究竟是部门间的山头主义还是官僚主义令政府未能及早介入或预防?然而最后受损的却是整个香港的声誉,危害的是政府的威望,暴露的是管治团队的弱点。
一如BBC所说:“这是继去年初“美斯缺阵”、今年桌球赛‘提早赶走观众’事件后,再有大型活动引发风波。”
“盛事经济”是香港“由治及兴”的标志,也是押上了香港声誉的活动,每一次错失均成为别人攻击香港的借口。特区政府宜有专人为“盛事经济”活动把关,并设跨部门协调机制,以评估风险、制定后备方案、及早介入,以防闹剧再次发生。
千丈之堤,百尺之室
另外,近年多次涉及特区政府的风波中,无论是物流署采购饮用水的疏漏,或是粉岭屋苑出现食水含沥青的事件等,均反映出有关部门欠缺危机意识及应有警觉。《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特区政府全体管治团队当引以为戒。
作者蔡诚从事公共关系行业多年,是公关顾问创办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