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数字靓咗,生命冇咗”:天水围母子悲剧说起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杨美仪

天水围母子先后堕楼身亡,即使青山医院再三发出证明,建议容许他们续住,房署仍坚持发出迁出通知。新闻一出,全城震怒。

冷冰冰的数字 vs 珍贵的生命

公屋制度本应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与庇护,但这宗母子悲剧却赤裸裸地反映出制度在面对精神病患住户时的僵化与冷漠。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就在两星期前,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打锣打鼓,高调宣布“打击滥用公屋”三年回收9,000单位,为政府节省90亿元开支。当时她脸上的灿烂笑容,如今想起,格外刺眼。省下90亿的同时,却失去两条生命——这样的“成效”,真的值得炫耀吗?

或许此刻,何局长自己都知道,市民已经不想再见到她的笑脸。

“程序”是否凌驾于“共情与生命”之上

当悲剧发生后,第一个走出来为政府护航的,是上诉委员黄碧如。她强调房署有提供协助,包括申请中转屋,算是“情理兼备”。但人生压力指数清楚显示:搬家是仅次于丧亲的最大压力,比离婚更沉重。

对精神病患者而言,迁出通知不只是冷冰冰的文件,而是一种彻底的绝望,往往是不堪一击的最后一根稻草。制度可以严谨,但不可以无情。

中国传统讲“以情治国”,强调人情义理。连中央领导层都明白,施政要顾人情,才有人心。香港官员若继续官僚主义,靠数字话事,缺乏智慧与同理心,不仅市民唔接受,恐怕连“阿爷”都唔会认同。

公屋标签与职场隐形歧视

官员口中常说,公屋租金便宜,好似人人都想“占便宜”。可是他们只看到表面的“便宜”,却忽略了另一面:即使是高学历青年,如硕士毕业生,也常因公屋出身而被多间国际知名品牌拒绝聘用。这不只是个别事件,而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职场歧视与社会标签。

公屋不仅是低廉的租金,更是一种沉重的烙印。当政府只用数字来炫耀政绩,却对住户所承受的自卑、歧视与心理创伤视而不见,他们口中所谓的“爱香港”,到底爱的是谁?

举报制度:撕裂社区,而非凝聚互助

更令人愤怒的,是房署今年1月推出的“互相举报”制度,甚至设立奖金,鼓励市民举报邻居滥用公屋。这个措施一出,立刻引来社会反弹。

邻里互相监视,换来的不是公平,而是仇恨;不是正义,而是撕裂。社会需要的是团结互助,不是更多的仇恨,而是更多的关爱与理解。

但房署偏偏一意孤行,不听民意,硬要推行这些不得人心的政策,仿佛制度比市民福祉更加重要。这样的官僚思维,怎会赢得民心?

要求与诉求

房署必须公开检讨:为何未采纳医院建议?为何未能提供有同理心的安排?

必须修订工作指引,针对特殊需要住户加入弹性与支援,减少无谓的精神折磨。

政策改革必须建立在同理心之上,否则下一宗悲剧只会再度发生。

制度要有智慧,更要有人性

政绩数字可以为官员增光,但救不了一条命,就不配叫“成果”。

公屋租金便宜是政策基础,不是污点;公屋出身的人应该被公平对待,而不是被贴上标签。房署以奖金鼓励住户互相举报,只会把社会撕裂成冷漠和猜疑的群体。

香港需要的,是懂得以智慧和同理心施政的官员,而不是只为自己政绩鼓掌、不闻民意的执政者。如果真的要“爱香港”,那爱的应该是每一条生命、每一个家庭,而不是一张节省几十亿的成绩表。

作者杨美仪是美国专业美学家、韩国忠清北道荣誉大使/国际咨问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