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人才政策跃升的背后:从高才通到全球竞争力的再定位
来稿作者:陈晓锋
近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显示,香港以全球第四位的成绩创历史新高,超越新加坡成为亚洲第一。这一跃升不仅印证了香港在人才战略上的阶段性成果,更凸显了其作为国际人才枢纽的独特优势。在“高才通”等政策推动人才快速集聚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吸引力的同时实现人才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
香港人才政策的优势:多维发力构建全球竞争力
香港人才政策的成功,首先源于其“供需匹配”,尤其是从“抢人才”到“留人才”的闭环设计的精准定位。特区政府通过“高才通”、“优才、专才”等专项政策,聚焦金融、科技、医疗等核心领域,针对性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资料显示,截至上月底,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逾52万宗申请,其中超过35万宗获批,同期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抵港的人才超过23万人,这一效率远超传统移民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设计兼顾“输入”与“留存”:一方面,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放宽签证限制降低人才准入门槛;另一方面,通过税务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配套措施构建留才生态体系。
事实上,香港排名跃升的核心动力,在于其作为全球自由港的制度优势。低税率、资金自由流动、知识产权保护、Web3.0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要素,为人才提供了稳定的职业预期。与此同时,香港的法治体系与国际接轨,司法独立、程序透明等特点,增强了高端人才对长期发展的信心。正如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所言,人才外流影响日减,本质上是市场对香港营商环境“确定性”的认可。这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社会治理的稳定性上——对比部分国家因政治波动导致的人才流失,香港的法治传统成为其独特的竞争力。
此次排名中,香港“就绪度”指标高居全球第三,科学学科毕业生比例达43%(全球第一),这背后是政府对教育科研的持续投入。特区政府通过“研究资助局”“创新科技基金”等机制,推动高校与产业界合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例如,香港科技大学与金融科技企业的联合实验室,直接为行业输送了大量兼具技术能力与商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不仅提升了本地人才的竞争力,也增强了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
高才通政策下的挑战:从“量变”到“质变”的瓶颈
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尽管“高才通”等政策快速提升了人才数量,但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当前,金融、法律等传统优势领域的人才占比过高,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Web3.0等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仍存在缺口。此外,部分外来人才因语言、文化差异难以融入本地职场,导致“人才闲置”现象。例如,某些科技企业反映,部分高才虽具备技术能力,但缺乏对香港产业生态的理解,影响了创新效率。如何通过职业培训、跨文化交流等机制提升人才适配度,成为政策优化的重点。
从数据上看,新加坡此次排名下跌的主因是生活成本,而香港同样面临这一挑战。根据国际咨询公司资料,香港房价收入比位居全球前列,租金成本对中低收入人才形成显著压力。若长期无法解决住房、教育等民生痛点,人才可能因生活压力转向其他亚洲城市。例如,部分金融高才在比较新加坡与香港的税务政策后,选择“用脚投票”,反映出成本敏感型人才的流动性风险。
此次排名中,阿联酋跃升至第9位,成为前十名中升幅最大的经济体,其通过“黄金签证”吸引全球富豪与专业人才的策略,对香港构成直接竞争。与此同时,新加坡虽排名下跌,但仍在“就绪度”指标上保持强劲,其“全球校园计划”等政策持续培养本土人才。香港若仅依赖现有优势,可能面临“前有狼、后有虎”的夹击。如何在区域竞争中构建差异化优势,例如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合作,成为破局关键。
未来路径:从“人才枢纽”到“创新生态”的升级
香港人才政策的下一步,需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构建“引才-留才-育才”的全链条生态。具体而言:第一,需要优化人才结构。针对新兴产业需求,设立专项引进计划,同时加强本地职业教育与外来人才的技能对接。第二,降低生活成本。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探索“人才共有产权房”模式,缓解青年人才居住压力。第三,强化区域协同。推动大湾区内资格互认、职业互通等,构建“一小时人才圈”,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第四,深化法治保障。保障外来人才平等权益,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
香港人才排名的跃升,是特区政府政策精准性与城市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然而,全球人才竞争已进入“生态战”阶段,单靠政策红利难以持久。唯有通过结构性改革,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香港方能在全球变局中真正实现从“人才枢纽”到“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跨越。这一过程,既需要政府的远见与执行力,更依赖社会各界的包容与协作。
作者陈晓锋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法学博士。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