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破解12年建设周期难题 让沙头角口岸成为深港联通新纽带
来稿作者:温和达
作为盐田区政协港澳委员,本人对沙头角口岸重建工作高度关注,深知此举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对深化深港融合、提升区域联通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口岸重建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与热烈欢迎。
深港融合发展的深化、通关便利水准的提升,不仅是盐田区政府重点推进的工作方向,更是沙头角禁区居民多年来的热切期盼。然而,当前口岸重建计划面临周期过长的问题——该口岸自2020年疫情期间暂停运作至2032年计划重开启用,整个过程长达12年,这一漫长周期难以充分满足深港两地市民对高效通关、便捷往来的迫切需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进程。因此,本人迫切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提速提效,优化建设流程,缩短建设周期,推动口岸早日启用,切实回应两地市民的共同关切。
为更好地发挥沙头角口岸在深港融合中的枢纽作用,结合口岸重建进程,本人提出以下具体建议,核心在于通过开放沙头角禁区区域及海域,启动盐田沙头角“海、陆、空”联动发展引擎,为口岸经济注入新活力:
一、强化交通网络建设,提升道路通达性
交通是区域联通的基础,也是口岸效能发挥的关键。建议重点推进沙头角道等道路扩宽工程,优化道路通行能力,缓解未来口岸启用后的交通压力;同时,前瞻性规划交通衔接体系,推动沙头角口岸与北都公路、铁路的无缝对接,增设无缝连接通道,实现“公路+铁路”立体联运,进一步扩大口岸辐射范围,提升深港两地人员、货物往来的便捷度。
二、盘活现有闲置资源,助力旅游体验升级
当前沙头角禁区部分闲置空间,可优先用于提升区域接待能力与旅游体验。建议尽快开放担水坑、山咀道旁海关闲置停车空地,将其改造为临时停车场,解决当前市民进入沙头角旅游的停车难题,同时结合沙头角的区位特色与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吸引更多深港市民前来观光消费,以旅游经济带动区域发展,为后续口岸经济的繁荣奠定基础。
三、著眼长远发展需求,完善停车配套规划
随著口岸重建与区域发展,未来人车流量将大幅增长,停车资源需求也将持续上升。建议在新口岸建设规划中,充分预留停车空间,增设足够的停车泊位,构建“人畅其行、车畅其停”的基础交通环境,为口岸高效运作与人车通道的顺畅衔接提供保障,避免因停车资源不足制约口岸功能发挥。
四、优化行人通关路径,兼顾居民便利与口岸管控
禁区居民的日常出行便利与口岸的安全管控需统筹兼顾。建议在现有禁区范围内,规划建设行人通关便捷通道——具体可利用连麻坑道、福德学校侧边通道,增设行人路径连接口岸通关区域。这一设计既能为禁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通关路径,减少绕行距离,也能通过集中化的行人通道设计,提升口岸管控效率,实现“便民”与“管控”的双重目标。
沙头角口岸重建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推动深港深度融合、启动盐田区域经济的重要契机。期待相关部门能充分吸纳合理建议,以更高效的推进节奏、更科学的规划设计,让沙头角口岸早日成为深港融合发展的“新纽带”,为两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温和达是北区区议员、深圳市盐田区政协港澳委员、沙头角智库大联盟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