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九三阅兵宣告中国力量不可战胜
来稿作者:伍俊飞
80年前的9月3日,中国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取得最终胜利;80年后的同一天,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阅兵盛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2025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不仅是尖端武器的展示视窗,更是中国以全新战略思维走向军事强国的庄严宣示,标志著全球力量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解放军在天安门广场首次公开展示了空前数量的现役新型武器装备,包括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东风5C洲际战略核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惊雷-1空基远端导弹、空警-600舰载预警机、歼-20S双座隐身战机、新型隐形无人战机、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LY-1舰载镭射武器、红旗29防空反导装备、新型无人潜航器、无人布雷系统、采用油电混合动力的100式坦克、高能镭射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革命性武器系统,而且军事航天部队方队、互联网空间部队方队、资讯支援部队方队首次亮相天安门广场。这不仅是一场国力的展示,更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明确信号——从技术追赶、创新引领到代差优势,从区域防御到全球力量投送,从单一领域威慑到全频谱优势控制。
此次阅兵标志著中国完成军事革命,实现从积贫积弱到全球领先,在武器装备方面与美国至少平起平坐。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时,受阅部队装备几乎全部来自战场缴获,空中梯队仅有17架飞机,周恩来总理不得不下令队伍绕飞两遍以显示更多飞机。2025年的九三阅兵,我们展示的已完全是自主研发的智慧化军事装备体系。从第四代主战坦克到太空军事部队,从高超音速导弹到深海无人潜航器,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完成了从军事落后到全球领先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转变凝聚了中国军工人员数十年的努力,也是中国工业体系日益成熟的生动体现。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如今的“自主创新、引领潮流”,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军事现代化道路。
庆典活动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多款装备呈现出的技术代差优势。阅兵展示的歼-20S双座隐身战机是全球首款双座隐身战机,其后座飞行员可操控无人僚机和电子战系统,使该机成为无人作战指挥中枢。惊雷-1是一款全新的携带核弹头的空射高超声速导弹,采用了双锥体头部设计,且在头部后方还有四片三角形控制面,其机动和突防能力是传统空射核巡航导弹与核炸弹远远无法企及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采用乘波体设计,末端俯冲速度达10马赫,射程可达1500公里以上,远超美军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这意味著中国军舰可以在美航母打击范围之外发射导弹,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术理想状态。100式坦克作为中国第一款第四代坦克,凭借视觉化头盔、360度主动防御系统和混合动力模组化引擎三大核心突破,弱化了传统坦克一对一“拼刺刀”式的交战模式,通过无人机进行侦察与目标指示,真正实现体系化作战。
传统威慑战略把实战与威慑简单割裂,当代中国威慑理论与实践则不局限于单纯示强,而是追求“灵活可控威慑”,更强调慑战并举、多元运筹、有限冲突。此次阅兵展示了中国对“灵活可控威慑”概念的摸索。以东风-26中远端核常兼备弹道导弹为例,常规弹头足够多足够强,能震慑住外部势力在西太平洋区域的挑衅;但力量又不能太狠,免得对方误判本土安全面临极端威胁;留著核弹头,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可以实施“梯次阻吓”。反导系统和进攻性武器同台公开展示传递出重要信号,即中国主动亮出盾牌,声明“我有盾牌,不会先动手”,但也通过进攻性杀手锏表明“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排除有限度的军事冲突,从而避免引发军备竞赛而导致安全困境升级。这种“精准控温”的威慑能力,反映了中国军改的重要成果,既打破个别国家的核垄断和军事霸权,又不至于将局势推向冷战时代美苏之间那样的僵化对立。
阅兵式不仅公开展示了现役先进武器装备,更通过“藏而不露”的策略暗示我们拥有更深层更强大的威慑能力。未正式公开亮相的六代机、轰20、096战略核潜艇等装备对潜在对手构成了更为有效的心理威慑。这种思维深植于中国传统军事哲学。战国时期孙膑的“减灶计”就是通过示弱令对手轻敌大意,待交兵时再充分发挥作战优势。中国通过展示部分超级武器,同时暗示拥有更多未公开的技术和装备,既展现了军事实力,又保持了战略模糊性,使对手难以全面评估中国真实的军事能力,从而形成全频谱威慑效果。
解放军公开展示的军事实力将对中美关系带来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技术代差优势使中国在诸多领域取得对美相对优势;另一方面,这种力量平衡的变化可能为中美关系提供新的稳定性。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上将此前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曾经公开承认,中国在空中、海上和导弹能力方面正在超越美国,同时也在加速提升其太空和反太空武器能力,这对美国的军事优势构成了严峻挑战。这种力量对比变化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其对华战略,避免直接军事冲突。据美国媒体报导称,五角大楼正起草最新《国防战略》报告,建议美国军队优先保卫美国本土和西半球安全,而不是应对所谓的 “中国威胁”。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日前发表一篇针对中国九三阅兵的评论文章,建议根据中美之间新的平衡态势,调整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外交政策,考虑从西太收缩美国兵力部署。美国的务实反应有助于防止误判,为中美两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创造条件。
此次活动展现出以实力促合作的姿态,使周边国家和地区清醒认识到中国强悍的军事实力和其自身的相对衰落,从而不敢挑战中国的安全利益,如此有利于中国周边环境的稳定。中国不是想取代谁当世界霸主,而是想守住各国无论领土、人口、经济实力差异都享有平等地位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不让世界变成“谁狠谁有理”的原始丛林。这种守规矩的大国胸怀,结合无可挑战的军事实力,将为中国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盛典对台湾岛内“台独”势力产生了致命打击。阅兵展示的全域精确打击能力、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以及智慧化作战体系,使“台独”分子认识到狗急跳墙只会带来毁灭性后果。除了战略性武器之外,针对台湾的无人机和反舰导弹等不对称作战能力,我军已经在战车上部署国产GL6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由四面阵毫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信号和资料处理系统、双联装拦截弹发射装置等组成,具备良好的适装性能,不但可以安装在主战坦克上面,也可以配备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等其他车辆,能有效抵御反坦克导弹、巡飞弹、无人机、FPV等武器多方向攻击,保障登陆部队向台湾纵深发展。
阅兵展示的实力使“一国两制”在台湾获得更多基层人民的支持,增强了他们拥护国家统一的底气,有助于说明更多台湾同胞认识到大陆已经具备无可争议的武力统一能力,认识到美国根本无力与中国大陆在军事上对抗,从而更倾向于和平统一的解决方案。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只要认同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观看阅兵会感到无比骄傲,因为这是‘我们的军队’”。台湾网友在相关内容下留言说,“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今天真的很骄傲”,“身在台湾省的中国人,共同纪念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中华民族永远昌盛”。
阅兵后中国宣布的小行星防御计划具有更加深远的军事意义。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日前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观测器将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在完成首次动能撞击任务后,我国将在2030-2035年间开展推离偏转试验,到2045年前初步掌握小行星轨道控制能力。太空防御体系不仅是和平利用太空的举措,也是展示太空控制能力的手段。与小行星动能撞击技术相通的反卫星技术,在战时可以对敌人卫星进行反制。中国正在构建的“中国复眼”行星雷达监测系统,二期工程可探测750万公里以内的威胁目标,三期工程将扩展至1.5亿公里探测范围。这种监测能力同样可用于太空军事行动,实现对别国卫星的跟踪和监视。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技术加速和效率经济发展道路,坚持通过军工技术代差压制竞争对手,鼎力维护世界和平。保持军工技术代差远比单纯占有领土更加具有战略意义,因为它代表的是轻松制服对手的能力优势而非高投入产出比的地理扩张,从而避免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所警告的因过度扩张而导致的资源失衡。当前中国军工的崛起不仅是量的累积,更是质的飞跃。从参考模仿到自主创新,从领先发展到代差优势,这一转变标志著中国军事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在人工智慧、量子计算、高超声速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持续投入,将使中国保持并扩大对其它国家军事技术代差优势,从而让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在硬实力之外,我们也将更加注重理技融合,尤其重视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战略威慑理论与军事技术相互支撑,避免犯下颠覆性错误,陷入历史上崛起中的德国、日本等因军事过度扩张而导致的困局。一方面,战略威慑理论规范军事技术发展走向;另一方面,军事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可以反哺战略威慑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崛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仅仅是军事领域的领先,而是要开创一种崭新的国际和平理论与实践道路,这不仅会确保中华民族再也不会重蹈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历史覆辙,也为世界上那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伍俊飞博士是紫荆党总裁、政策研究院院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