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施政报告将改革作为核心主题 革故鼎新迎变局
来稿作者:杨华勇
特首李家超发表的第四份施政报告,如同一份精心绘制的航海图,为这艘经历风雨的巨轮指引前行的方向。报告中蕴含的紧迫感与创新思维,不仅是对当下挑战的回应,更是对香港未来命运的战略抉择。在历史视野中,这份施政报告是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发展路径的重要文献。香港的特殊性在于其既是中国的一部分,又保持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特色;既受益于国家的强力支持,又面临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
2025年施政报告中的多项关键政策,例如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设立“AI效能提升组”、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等,都契合实际。报告最引人注目的特质是其强烈的时代感,全球经济正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深刻的范式转移,数字技术重构产业生态,气候变化催生绿色革命,地缘政治重塑供应链格局。香港若不能顺势而为,则可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报告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历史节点的特殊性,将“改革”作为核心主题,显示出对大势的准确把握和主动求变的政治勇气。
香港经济面临结构性挑战已非秘密。房地产市场长期独大,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社会流动性放缓,这些深层次矛盾在全球化高潮期被繁荣所掩盖,却在国际格局震荡中显露无遗。施政报告直指这些痛点,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前瞻性的产业政策。
这份施政报告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展示了政府的决心和方向,但真正的考验在于执行和落实。香港社会需要超越分歧,凝聚共识,共同面对转型的阵痛和成长的烦恼。历史的机遇之窗已经打开,香港能否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取决于今天的选择和行动。
报告对创新科技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从数字经济到人工智能,从国际医疗创新到绿色科技,这些领域的布局显示香港不再满足于仅仅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而是要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定位转变极具战略意义——香港拥有世界级的高校资源、自由的资讯环境和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些都是培育创新生态的沃土。然而,挑战在于如何将实验室里的创新转化为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让科技进步惠及普罗大众而非仅限于精英阶层。
金融服务业的升级同样值得关注。报告提出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绿色金融和虚拟资产等举措,这些都是顺应全球经济变革的明智之举。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香港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金融桥梁。但这一过程需要精细的平衡艺术——既要拥抱金融创新,又要防范系统性风险;既要对接国家战略,又要保持国际认可度。香港金融业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这些张力中找到最优解。
施政报告的另一亮点是对民生问题的全面关注。住房、医疗、教育、扶贫,这些领域的改革措施显示政府对社会痛点的敏锐感知。特别是土地房屋政策,长期以来都是香港社会最深层次的矛盾之一。报告提出的加快土地供应、简化发展程序等举措,旨在从根本上缓解住房短缺问题。
人口老化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香港正快速走向超高龄社会,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劳动力市场需要调整,社会保障体系需要重塑。如何建立一个兼顾财政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的老年社会支持体系,将是未来施政的重大考验。
施政报告中处处体现的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政策内容上,更体现在治理方式上。从提早发表报告到采用AI技术宣传,从广泛咨询到强调执行力,这些都反映出政府工作风格的转变。数字治理是现代政府建设的必由之路。AI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传播手段的创新,更预示着政府服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数据驱动的决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这些都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
报告中处处体现出对这种特殊性的把握——既强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又重视保持国际竞争力;既利用内地市场优势,又维护香港特色。这种平衡艺术是香港成功的关键,也是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香港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既不做单纯的桥梁,也不做被动的棋子,而是成为具有独特贡献的全球城市。
李家超特首的第四份施政报告绘制了一幅香港转型发展的蓝图,其战略眼光和务实态度值得肯定。然而,纸上蓝图终需化为现实成就,政策宣言需要落实为具体行动。香港的转型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国内外挑战交织,结构性矛盾深重,利益格局复杂。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变革本身。香港曾经多次在危机中重生,在挑战中壮大。这份施政报告提供的不仅是政策方案,更是一种信念——相信香港能够驾驭变革,开创未来。这信念需要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让香港这个东方之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