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达|经贸放眼全球 拉动区位经济 《施政报告》打出香港自信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发表第四份《施政报告》,融汇超过7,000份社会建议与40场地区咨询内容。过去一年,香港社会经济面对外围环境的挑战,整体气氛自然不太良好。然而,作为香港未来一年的施政擘画,对于香港的发展结构、社会经济、民生所系,乃至吏治之道,《施政报告》都有所涉猎,或可解答不少市民疑虑。笔者尝试以旅游业界视角进行分析,读出一个信息:与其坐等时机,不如联动湾区。

在咨询阶段,笔者已经提出:“建议行政长官在‘十五五’规划起草阶段,加强与中央部委沟通,推动以区域视角整合湾区资源,争取更多便利通关与签证政策,尤其优化适用于湾区市民的跨境安排,促进人员流动。”

着力拓展全球经贸网络

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加速推进,是香港发展国际创科中心的重要领地。不过,原意为香港创科产业提供前所未有发展空间的园区,至今仍只闻楼梯响。是次《报告》以北部都会区的提速为亮点,将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制订各发展区的营运模式,拆墙松绑、简化行政程序,并订立加快发展北都的专属法律。特别提到引入快速审批制度,采纳各地优秀建筑方法,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可采用多元开发模式,包括原址换地、“片区开发”等。看似心急之举,实则展现政策思路的格局转变,改变一贯公务员死板执行、重程序轻效果的情况,并推动施工标准与素材资格互认,于北部都会区作为沙盒先行先试。笔者非常期待,北部都会区这片试验田能否创造新时代的“狮子山”发展速度。

从旅游业者视角来看,要摆脱困境、吸引游客,开拓新领域必不可少,而大湾区一体化正是其中之一。笔者观察到内地不同区位经济圈正在形成,通过城市联动,逐渐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业态。《报告》在多个行业战略发展中,以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区位优势,联动内地湾区城市,将整个大湾区视为经济腹地,塑造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同时,在对外联系方面,《报告》强调香港需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功能平台作用,强化与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的经贸联系。这种既深耕区域、又放眼全球的双轨策略绝非口号。笔者相信,今日香港有条件同时把握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机遇与国际市场的潜力,以文化、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突破点,驱动经济飞跃,向世界展示香港的自信与魅力。

游艇经济推动区域协作

行政长官采纳了笔者的建议,《报告》提出发展大湾区游艇经济、推动跨境绿色金融合作、拓展“一程多站”旅游模式等具体措施,体现了这一战略思维,显示香港正以开放姿态整合资源,在区域协作中创造共赢价值。

笔者特别赞同《报告》中关于发展“游艇经济”的举措。香港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与大湾区城市协作发展游艇经济,具有巨大潜力。《报告》提出优化游艇出入境程序,扩大泊位供应,并探索“港艇北上”和“北艇南下”等便利措施,将吸引高消费客群来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虽然泊位新设仍显不足,但通过设立游艇动态监察系统,容许访港游艇无须预留泊位并在指定水域锚泊,是一项创新之举,展现了政府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数据显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去年7月至今年6月共举行786项活动,包括120个展览、90个国际及本地会议,涵盖加密货币、第三代互联网、创新科技、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艺术、葡萄酒和烈酒、度假和旅游、教育以及大湾区发展等主题。另外,数以百计企业会议、宴会和文娱活动在年内举行,参展商、买家及活动访客超过780万人次。

文体旅融合打出香港自信

笔者早前建议,会展经济不仅带动航运、酒店、餐饮、零售、物流等多行业发展,亦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高消费商务旅客亲身体验香港的发展成就,更成为香港乃至中国的“公关大使”,助力说好香港故事、中国故事。行政长官认同会展业对香港的贡献,强调香港有助驱动“引进来、走出去”,发挥“出海”平台作用。《报告》明确政府将充分发挥香港展览业的优势,巩固香港作为内地品牌“走出去”和环球品牌“引进来”的最佳平台,同时支持业界举行更多有利推动品牌发展的活动。这一方针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发挥举办国际活动的独特优势,有助维持香港国际航空枢纽、会展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地位,最终惠及航空业、酒店业、高端零售、会展及活动策划等行业。

8月访港旅客达515万人次,为疫情后新高。今年首8个月累计约3,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业复苏趋势持续。当中内地旅客占总数近八成(2,553万人次),仍是访港旅客的主要来源。短途市场(如台湾、韩国和日本)及长途市场(以澳大利亚为首)分别录得18%和19%的同比升幅,显示香港对全球旅客具有一定吸引力。《报告》延续“无处不旅游”的发展理念,致力将香港建设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透过发展邮轮旅游、盛事活动、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项目,香港将吸引更多元化的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业的质量与效益。具体而言,《报告》提出打造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推动西九文化区多元发展,并重塑表演场地功能布局,积极将康文署租用场地安排市场化。这些措施不仅能丰富香港的文化内涵,更能创造实质经济效益。例如将香港体育馆优先用于演唱会,东九文化中心重点推动艺术科技表演等安排,既考虑场地特色,也符合市场需求。

笔者进一步建议政府与业界加强交流,让文体旅活动真正对经济产生作用。作为载体的场所或大型公共空间的盛事,首先要契合市民大众与市场的需要。文化场所、公共空间与旅游体验密不可分。文旅公共空间应生活化,日间如常开放,夜间举办能激发市民与旅客消费动机的主题活动,如万圣节“博物馆惊魂夜”、夜间商务轻食聚会等。最终目的是让博物馆在功能上满足公众饮食、体验及学习新知,让国际旅客爱上香港的文化场所,成为忠实访客,心甘情愿地持续消费。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报告》展现了香港在区位与国际格局中的自信定位,通过经贸放眼全球、拉动区位经济的双轨策略,以及文化、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竞争力。笔者感觉到,香港正一步步摆脱过去几年的无力感,已有勇于迎接未来挑战与机遇的底气。

作者黄进达是香港菁英会主席、全国青联常务委员、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理事、经民联文化体育及旅游事务委员会联席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