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从速修订法规 试推低空经济
来稿作者:袁尚文、戴智康
刚发表《施政报告2025》的亮点之一,是政府将会制订“发展低空经济规划行动纲领”,全面推进和建立具竞争力的低空经济生态圈。当局希望透过制度创新和各项先进技术实践和突破,令香港成为低空创新应用的核心枢纽。
低空经济泛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空域进行的各类经济活动,涵盖无人机配送、空中观光、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载人运输、应急救援、测绘、农业喷洒等。它融合了航空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通讯网络等多项先进科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报告指出,香港发展低空经济为未来30年产业的增加价值达到约3,500亿港元,有助提升本地和大湾区经贸和供应链的综合实力。
低空经济对供应链的影响可从不同方面发展。它能提升物流效率,无人机可实现“最后一公里”配送,减少人力成本与交通拥堵影响。强化应急能力,在灾害或突发事件中,低空飞行器能迅速运送物资与进行搜救。促进数据收集与监控,透过空中测绘与监察,可即时掌握供应链节点状况,提升透明度。创造新型服务模式,如空中快递、空中旅游、空中维修等,拓展供应链的服务范畴。
“政策技术基建人才”缺一不可
当然,要有效推动低空经济并促进供应链竞争优势,需要从政策、技术、基建与人才等多方面入手。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清晰的政策与法规框架,修订现行航空法规,放宽“超视距飞行”限制,允许无人机在更广泛场景中运作。建立低空空域分级制度,划定商业、公共与试验用途的空域。推动跨境低空飞行协议,简化清关与通关流程,促进区域物流整合。
而且,业界需要建设智能化低空基础设施;设立起降场、充电站、通讯基站与空中航道网络。建立低空交通管理系统,实现飞行器即时监控与调度。推动5G/6G网络覆盖,支援高频率数据传输与定位。
鼓励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是成功推动低空经济生态圈成功关键之一。支持本地初创企业研发eVTOL、无人机导航系统、空中物流平台等。建立“智能微工厂”概念,推动小批量高增值飞行器制造。鼓励大学与科研机构参与低空技术研发,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促进未来发展,培育专业人才与推广应用场景是长远政策。设立低空经济人才培训课程,涵盖飞行操作、维修、数据分析等。推动政府部门示范应用,如消防、测量、建筑保养等。鼓励企业在物流、旅游、工农业等领域试点低空技术。
加快修订法规从速试点推行
笔者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与供应链物流枢纽,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首先,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深圳,便于与内地低空经济发展对接。科研基础雄厚和自由港制度,有利于飞行器零部件进出口与维修保养。高密度城市场景,适合发展空中观光、无人机汇演等文旅应用。
纵使有不少技术上的挑战,如空域管理复杂,高楼林立限制飞行路径。现时法规尚未完善,需加快修订与试点推行。我们也要提升公众接受度与安全意识。
但我们要肯定的是低空经济已是未来经济发展源动力之一,它不只是科技创新,更是供应链重塑的关键力量。香港若能把握机遇,制订前瞻性行动纲领,可达致可持续竞争优势,迈向智慧城市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只要规划得宜、执行有力,香港完全有能力在这场新兴经济产业中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袁尚文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及组合课程统筹;作者戴智康先生是香港理工大学国际航运及物流管理理学硕士。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