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施政报告|直面房屋困局,兼顾多龄需求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温志伦

香港房屋问题长期困扰社会,楼价高企、公屋轮候时间长、跨代居住矛盾突出等问题亟待解决。2025年施政报告对此提出其中两项关键政策:一是将新出售居屋及绿置居单位的转让限制年期由15年降至10年;二是推出“长者业主楼换楼先导计划”,容许60岁以上并持有单位满10年的业主,免补地价在第二市场出售单位后换购面积较小或较偏远的住宅。

这两项政策既回应了香港房屋供应短缺的现实,也兼顾了不同年龄层的居住需求,体现了科学规划与人性化设计的结合。在人口老化加剧、青年置业困难的背景下,相关政策不仅有助于加快公屋资源流转,更能促进跨代居住资源整合,为香港楼市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

减转让限期,具多重效益

将新出售居屋及绿置居单位的转让限制年期从15年缩短至10年,此举具有多重效益。过往15年的限制期虽能防止短期炒卖,但也导致大量单位长期处于冻结状态,阻碍公屋资源的有效流转。缩短年限后,业主可更早出售单位,让轮候册上的家庭更快获得住房机会,能显著提升公屋循环效率。

此外,此政策为年轻家庭创造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许多居屋业主在10年后可能因家庭结构变化,如子女成年自行居住或新生儿长大而需要换楼,较短的转让期让他们能更灵活地升级至私人市场,释放单位予新一代买家。

此举亦有助稳定楼市,避免居屋市场因长期冻结而与私楼价格脱节,促进公私营房屋市场的平衡发展。整体而言,政策既能满足不同群体的置业需求,亦能强化社会流动性,符合香港长远房屋策略。

免补地价换房,释单位惠青年

“长者业主楼换楼先导计划”是一项极具创意的政策,尤其适合高龄化社会的香港。许多长者居住于面积较大的单位,但随年龄增长,可能面临空间过剩、管理困难等问题。此计划允许60岁以上且持单位满10年的业主免补地价换购较小或较偏远的单位,既能减轻长者的生活负担,也能释放市区单位予年轻家庭。如长者从市区三房居屋迁至新界两房单位后,腾出的市区单位可流入市场,助力同区青年置业,不仅能有效缩短青年跨区通勤时间,缓解交通压力,还能为上班族减轻交通成本。

此外,政府可在偏远地区的银发社区可配套医疗、康乐设施等资源,提升长者生活品质,而市区则因年轻家庭流入而增强活力,形成多赢局面。此政策不仅解决居住问题,更促进跨代共融,是资源再分配的典范。

增配套银发设施,打造宜居社区

为进一步配合“长者业主楼换楼先导计划”,政府可将换楼政策与银发社区发展结合。例如,在新界等长者迁入较集中的屋邨,重点增设无障碍设施、长者医疗中心及社交活动空间,打造适合退休生活的环境。正所谓“上屋搬下屋,唔见一箩谷。”建议当局可在屋邨设立大型独立住户邮箱,方便长者收信及存放物品,作为额外物品存放空间,缓解搬迁后的收纳压力。

此外,可透过跨区合作,若将市区长者迁至屯门、北区等新发展区,既能降低长者生活成本,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平衡区域发展。这种综合规划不仅能提升政策成效,更能体现香港“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作者温志伦是湾仔中西区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兼教育委员会主席、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文章仅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