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守护|善用智能手表预防中风 侦测血压变化 监察心房颤动
来稿作者:刘巨基医生
手上佩戴的智能手表,除了是时尚象征,更恍如贴身“健康警报员”,协助预防“中风”这位隐形杀手。随着近日多款智能手表,追加量度或侦测血压功能,成为公众热话。配合原有的监测心率、心电图等基本配备,只要善用手表的血压和心率检测功能,已可以自行监察有否出现高血压及心房颤动——这两大引发中风的幕后黑手;再辅以医生诊断、以及更精密的医疗仪器跟进,可望早日确诊,大幅减低中风危机。
当脑血管被堵塞或爆裂,导致脑部损伤,就会造成中风。中风是全球第二号杀手,即使患者逃过死劫,也有三分之一患者面临中度至严重残障。昔日中风被视为“老人病”,但笔者所领导的“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HKU Stroke)早前研究的的数据,却为“中风年轻化”敲响警号。于2001年至2021年期间,本港55岁以下的年轻中风个案,增加近三成,平均每10万名年轻人,便有60人中招。
中风年轻化 高血压引发
值得留意的是,高血压是最常见,引发55岁以下病人中风的导火线。然而,有45%成人患有高血压而不自知,往往要到中风送院,才得悉血压早已失控,错过了预防中风的黄金时机。
其实只要定期监测,就能早日发现高血压。除了传统的电子血压计,当智能手表也具备量度及侦测血压功能,随时随地方便易用,一按即可储存血压纪录和趋势等生理数据,更能够吸引年轻族群主动检测。
目前智能手表量度及侦测血压,主要运用两种技术。第一种利用光体积变化描记法(PPG),透过内置的光学感测器,侦测血液容量的脉动变化,再由演算法推算出血压数值。使用时方便舒适,但需要定期调校,亦较易受手腕动作影响准确度。
检测血压 适时求诊跟进
第二种则在表带内藏迷你气垫,形同电子血压计的袖带(BP Cuff)。量度时,䄂带会自动充气加压,并显示收缩压与纾张压(上下压)。这种技术的精确性较高,不少手表型号亦已取得临床验证或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许可。不过,由于必须每次自行启动,并将手腕擡至心脏水平,加上充气时手腕可能感到绷紧,舒适度和便利性稍逊一筹。
值得留意的是,虽然智能手表的检测血压功能便捷,却有一定限制,无法取代医疗器材,反而应借助智能手表的监测数据,视为健康提示,血压一有超标迹象,应适时求诊,防患于未然。
心房颤动 风险高出五倍
相比血压检测功能,心率监测可谓智能手表的“元老级”卖点,它还能协助揪出另一个导致中风的隐形凶手──心房颤动。
随着年岁增长,心脏结构逐渐老化,就像穿了几十年的橡筋裤头会松弛般,当心房失去规律地胡乱跳动,形成心房颤动,就会引发心律不齐,使血液无法有效地从心脏泵出,容易滞留并产生血栓。这些血栓一旦沿着血管游走至脑部,就可能塞住脑血管,影响脑部供血,引发中风。统计显示,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风险,是一般人的五倍,而且每五宗中风便有一宗与之相关。问题在于约三成患者毫无症状,往往未经检查,就悄悄埋下祸根。
筛查心率 早日确诊受控
具备心率以至心电图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正好成为心房颤动的早期筛查工具。其侦测心房颤动的原理,同样依赖PPG感测器追踪血液流速变化,并计算心率和心跳间隔,分析心跳规律是否紊乱。部分高阶型号更可输出单导联心电图,为医生提供额外线索。
一旦手表侦测到可疑规律,包括间歇性或没有征状的心房颤动,会即时发出警示,提醒用家尽快求医。临床上,医生可结合手表的数据记录、问诊,以及使用医疗级心电图、心脏超声波等精密检查。若确诊心房颤动,可按情况处方抗凝血药,早日把房颤引起的中风风险,大幅降低六至七成。
融入中医理论 监察五脏状况
顺应中西医协作的大趋势,有厂商把两套医学精粹,融入一只智能手表内,达致防病效果。手表透过PPG感测器为佩戴者进行数位把脉,并以中医理论结合AI为技术骨干,监测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健康讯号。一旦侦测到异常,会推送警示,提醒使用者。
除了充当“健康警报员”,智能手表还扮演“运动御守”,提醒用家定时做运动,舒筋活络,保持健康。适量运动本身便是预防和复康中风的重要一环,HKU Stroke 一直提倡透过健康饮食、控制体重与血压、多做运动等方法,保护大脑血管。团队同时持续研究中风成因及复康方案,冀与公众携手,把中风的威胁降至最低。
作者刘巨基医生是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主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