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极端天气频生 加强劳工保障制度 提升企业ESG责任
来稿作者:戴智康、袁尚文博士
受全球气候变化形响,香港近月面对越来越多极端天气,台风与暴雨警告接连发生,城市运作更一度停摆。交通瘫痪、学校停课、商店关门成为常态,但不少雇员仍需冒风雨返工,引发社会对劳工保障制度与企业责任的广泛关注。
根据劳工处《台风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则》,当八号风球或黑色暴雨警告在工作开始前发出,雇主不应要求一般雇员回公司上班,除非事前有协议,要求“指定人员”在安全情况下继续到达工作地点当值。然而,该守则并无法律效力,实际执行依赖企业自律。
有员工反映,即使天气恶劣,仍被要求到岗位上班,否则“唔返就冇钱”,令不少基层打工仔陷入两难,“手停口停”。前线工种如清洁工、保安、物流员工等在风雨中坚守岗位。有保安员坦言:“公司冇讲可以唔返,我都唔敢唔返。”
上述情况反映制度保障不足,亦突显社会阶层不平等。
《雇员补偿条例》虽保障员工在工作期间或上下班途中因工受伤,但《条例》设有“直接路线”及“四小时限制”等条款。若因水浸或交通挤塞绕道,或于午饭时段外出,则不属保障范围。劳工界人士批评《条例》过时,未能反映极端天气下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修订法例,扩大保障范围。有研究员指出,现行制度仍停留于旧有框架,员工避险反而失保障,建议引入“天气假”制度,让员工在恶劣天气下可安心留家而不失薪酬。
部分企业已推行远端工作(WFH)安排,但并非所有行业适用。WFH亦衍生出监督、设备支援与工伤认定等问题。若企业未订立清晰指引,员工在家工作期间的权责界线模糊,易引发争议。
在ESG(环境、社会与管治)框架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企业在极端天气下的应对措施,早已成为评估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以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为例,其破坏力导致大量树木倒塌、建筑物受损、交通瘫痪,暴露城市基建在极端气候下的脆弱性。
企业若未有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机制,不仅影响员工安全,更可能造成营运中断与财务损失。这突显出ESG中“环境(E)”层面的重要性,企业应积极参与气候韧性建设,包括提升办公地点防灾能力、制定应变计划及减少碳足迹,以应对日益频繁的气候灾害。
在“社会(S)”层面,企业应关注员工福祉与公平待遇,特别是在极端天气下的工作安排。提供清晰指引、合理工资制度、心理支援与安全保障,有助减少员工压力与不安。企业若能主动与员工沟通,建立互信机制,将有助提升员工忠诚度与企业形象。
至于“管治(G)”方面,企业应建立透明决策流程与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在极端天气下能迅速应变。包括订立WFH政策、工伤认定准则与通报机制,避免资讯不清引发争议。董事会与管理层亦应定期检视ESG表现,将员工安全与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策略。中小企可透过政府支援与行业协作,定立约章,建立简易而有效的管治架构,提升整体抗灾能力。
至于其他层面,例如工资安排方面,部分公司按小时计算薪酬,甚至扣除未能上班时段,引起劳工团体批评。企业应按日计算工资,或对坚守岗位者提供加倍薪酬与补假,以体现人本管理与企业关怀。保险安排也成为焦点之一。除《雇员补偿条例》外,企业可考虑为员工购买团体意外保险、医疗保险与心理健康保险,以涵盖上下班途中的非“直接路线”意外及灾后情绪困扰。此举不仅保障员工,更有助提升企业形象与员工忠诚度。
有立法会议员建议修订《雇员补偿条例》草案,并促请政府研究立法保障WFH安排,确保员工在极端天气下有选择权与安全保障。社会方面,有团体呼吁加强劳工法教育,提升市民对自身权益的认识,并促进劳资协商,制定合理工作安排。
极端天气不仅是环境挑战,更是制度韧性与企业责任的试练。香港作为国际城市,应在保障员工安全、推动ESG责任、完善法例制度方面持续进步。企业若能在风雨中展现关怀与智慧,不仅能稳住业务,更能赢得员工信任与社会尊重。
作者戴智康是香港理工大学国际航运及物流管理理学硕士;作者袁尚文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及组合课程统筹。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