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芬|提升治理能力应对极端天气 官民风雨同舟克服超强台风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十号风球下,香港市民静守家中,而无数无名英雄正逆风前行,以专业与汗水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每一道防线。

9月24日凌晨2时40分,超强台风“桦加沙”呼啸而至。天文台发出十号飓风信号,其威力被形容为今年“风王”,堪比2017年“天鸽”和2018年“山竹”。台风最接近香港时,在本港以南约100公里处掠过,带来显著风暴潮。笔者所在的沙田区,沿岸水位上升至海图基准面4米。11个小时后,台风西移,风势渐缓,云层渐薄,最艰难的时刻逐渐过去。

面对“桦加沙”可能带来的严峻挑战,特区政府的提前预警与周密部署,让市民在风雨中多了一份从容与安心。事实再次证明,虽然天灾难以战胜,但科学的人为准备与高效的应对,可以有效抵御风险、减少损失。

政府超前部署
增强全城信心

政府的“超前部署”不是口号,体现在预警机制、资源调配、部门协调等制度设计与执行细节的行动中。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在台风来临前便指示保安局提早启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并连续两日视察各部门应对措施,动员全社会“齐心应对这次超强台风袭港可能带来的危机与风险”。这种自上而下的统筹指挥,提升了全城应对天灾的信心。

各个部门的协同作战,可谓专业高效:保安局统筹应变部署,通过记者会向市民详解防范措施;渠务署引入强力排水机械人,在低洼地区搭建临时工程、加装防水闸;康文署加强树木巡查;教育局果断宣布停课两天;运输署协调港铁调整服务,各环节紧密衔接。截至台风影响加剧前,各区民政处开放临时庇护中心;1823电话中心及各部门热线24小时待命。风暴来临前,超市货架暂空、街道异常安静,这份“空”与“静”的背后,说明准备充分带来的城市应对危机的成熟和信心。

“桦加沙”袭港期间,市民通过网络与媒体密切关注风暴动态。屏幕另一端是消防人员顶风清理塌树、警务人员劝阻观浪市民、医护人员坚守岗位、保安人员连续加班16个小时。这些行动与政府部署形成合力,让这次应对没有出现手忙脚乱的窘境。

提升治理水平
增强复原能力

天文台宣布,十号风球除下,八号信号也维持至晚间。然而笔者手机的群组中已不时收到朋友通报各区情况,地区的群组中,议员、关爱队成员也自发记录灾情,部分政府前线部门同事也早早返岗待命。这种自觉的协作团结与担当,令人感动。从2018年“山竹”袭港后的全城瘫痪,到如今应对“桦加沙”的有条不紊,香港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香港地处沿海,近年来台风强度、滞留频率与持续时间均有上升趋势,极端天气渐成常态。经历多次超级飓风的威胁,相信社会各界也逐渐意识到,抗灾不是一场临时战斗,而需要成为长期守护。特区政府于今年7月成立“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展现出对气候趋势的清醒认识与按制度性应对的决心。而市民也明白不能被动应付极端天气的挑战,必须主动防护。除了支持政府加大基建投入、增强沿海抗御飓风的能力、升级排水蓄洪系统等举措,市民也可配合政府安排,更自觉参与绿化保护、节能减排,为筑牢生态屏障出一分力。

随着“桦加沙”逐渐远离,香港的复原工作也即将展开。机场、高铁、港铁等关键设施陆续恢复运作,街道上亦将现齐心清理的身影,推动社会尽快复常。这座城市的惊人复原力,源于城市治理的进步,更源于社会上下一心、风雨同舟的精神内核。极端天气或许会更频繁,但愿我们彼此守住这份团结互助的精神,相信香港必能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从容面对未来任何考验。

作者黄冰芬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