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施政报告》五大方向确立航运物流转型行动纲领
来稿作者:于承忠博士
在全球供应链格局经历深刻重塑、地缘政治与科技变革带来双重挑战的背景下,本刚发表的《施政报告2025》为香港的航运物流业提出了一套相当务实的发展方略。这份蓝图并非口号式的政策堆砌,而是针对香港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机遇,提出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应对策略。其核心目标非常明确: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性转型,确保香港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细读报告,我们可将其策略归纳为几个关键方向:
一、深化整合,重新定义货运腹地
报告最务实的一点,是正视了香港货源腹地需要拓展的迫切性。过去依赖珠三角货源的模式,在区域港口竞争加剧的今天已面临挑战。因此,政府大力推动“铁海陆江”多式联运,旨在将香港的服务网络延伸至重庆、成都等内陆省市。其核心目的在于巩固货源,将香港定位为内陆地区通往国际市场最可靠、最高效的门户。东莞“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的“海空联运”模式,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旨在绕开传统关务流程,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这一步棋,是从被动等待货物,转向主动出击、构建更稳固货运网络的战略转变。
二、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是全球港口的必争之地,香港在此不能落后。报告提出的“智慧港口社区系统”和为B2B贸易文件数字化立法,是追赶国际标准的基础建设。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Project Cargox”路线图,其目标是利用真实的货运数据为中小企提供贸易融资。这一举措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试图解决中小企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将物流数据转化为可信的金融资产。若能成功推行,不仅能提升单一企业的运营效率,更能优化整个贸易生态的资金流动性。当然,其挑战在于如何有效整合各方数据,并推动广大中小企积极参与。
三、布局绿色航运,应对未来规则
面对国际海事组织(IMO)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绿色转型已是航运业的“必答题”。报告提出将香港发展为绿色甲醇、氢能等新型燃料的加注中心,并建立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链,这是一项具前瞻性的防御性投资。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未来停靠香港的船只和飞机的燃料需求,更是试图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绿色能源供应链的主动参与者。通过协助内地生产的绿色燃料经香港出口,香港有望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一步棋的成败,将直接影响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长期吸引力。
四、巩固高增值服务,构建“护城河”
报告清晰地认识到,香港物流业最大的优势,并非仅在于港口基建,而在于其背后成熟的金融、保险、法律等高增值服务体系。因此,政府通过税务优惠、简化船舶注册流程、推动设立海事风险池等措施,旨在进一步巩固这条“护城河”。同时,大力发展商品贸易,吸引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设立仓库,其用意在于通过实物贸易带动相关的航运、仓储和专业服务需求,将货流、资金流、信息流更紧密地“锁定”在香港的生态系统内。
五、投资未来科技,避免技术代差
报告提及的“低空经济”与“太空经济”,看似遥远,实则是为了避免在下一轮技术革命中落后的长线布局。为无人机货运等低空应用制定法规、规划基础设施,是为城市内部及跨境物流的未来模式做准备。而参与国家航天项目、简化卫星通讯牌照申请,则是著眼于卫星物联网(Sat-IoT)等技术对未来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颠覆性影响。这些属于前瞻性投资,短期内难见回报,但对一个旨在引领未来的国际枢纽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战略储备。
总体而言,2025年的《施政报告》为航运物流业提供了一份务实且具针对性的行动纲领。它没有回避香港面临的竞争压力,而是试图通过深化整合、数字化、绿色转型及服务升级,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蓝图已经绘就,真正的考验在于执行层面的决心、跨部门协作的效率,以及整个行业能否同心协力,共同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变局。
作者于承忠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客席讲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