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咏诗|旅游创新促经济转型 妇幼支援建包容基石
香港正站在“由治及兴”的关键节点,经济转型、旅游发展与社会福祉的提升成为推动城市向前的重要动力。作为特首政策组社会发展专家组成员,笔者深切体会到香港在挑战与机遇中展现的韧性与创造力。2025年《施政报告》明确指出,香港需以创新思维推动经济多元发展,同时深化旅游业的国际吸引力。这些方向呼应了香港的实际需求,笔者希望从经济转型、旅游创新,以及妇女与儿童支援三大层面,探讨香港如何整合资源、突破传统框架,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经济转型与旅游创新
双引擎驱动香港繁荣
香港的经济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历程,从过往的工业化到今天的服务型经济,每一次转型都带来更大的经济实力与收入增长。《施政报告2025》强调,香港需把握祖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后盾,同时发挥国际机遇叠加优势,推动金融、科技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这些转型不仅体现在数字上,例如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上升一位,稳居世界第三;整体竞争力连续两年上升共四位至世界第三;人才竞争力则上升至世界第四;更在于香港人自强不息、改革变通的拼搏精神,这正是香港一直赖以成功的DNA。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与航运交通的枢钮,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离不开大量的人事交流往还,当中旅游业长期扮演关键角色,无论是商务、会议,或是奖赏、消闲,旅游业皆为住宿、零售、会展、交通等行业带来实际的推动力。政府提出“无处不旅游”的理念,透过发展游艇经济、盛事旅游、邮轮旅游及生态旅游等,打造高端客首选目的地。辅以逐渐成熟的清真认证和崭新通关模式提升旅游体验,这些“无处不好客”措施能进一步吸引中东和东盟市场的旅客,让旅游业成为经济多元化的核心动力,吸引新市场的旅客,为香港开拓客源。
旅游创新不仅是经济策略,更是社会文化的体现,能让旅客一来再来。香港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近在咫尺的山径、丰富热闹的节日庆典,加上例如大坑火龙文化馆所传承的非遗习俗,可凝聚成别具吸引力的深度游主题,让旅客体验本地独特魅力。同时,“盛事+旅游”的模式能整合大型活动与旅游资源,创造协同效应,提升香港的国际形象。这些措施能促进经济增长,也能创造就业机会,支援中小企业,让旅游业成为普惠社会的产业。当然,成功需建基于可持续发展,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育、创新的非遗文创,并确保社区参与,让旅游发展惠及所有市民。
妇女与儿童支援
建构包容社会基石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香港必须强化社会支援体系,特别是对妇女和儿童的保障。《施政报告2025》中,政府将“妇女自强基金”的年度拨款增加至3,000万元,并举办第二届“香港家庭暨妇女发展高峰会”,措施展现了政府对妇女发展的重视。笔者在过去的社会工作中,看到了不少妇女在职场和家庭中的双重角色,极需更多资源支持其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期望基金的“加码”可帮助妇女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推动性别平等成为社会核心价值。
儿童保护与支援同样关键,今时今日“无处不网络”、“无处不AI”,在海量信息及AI的冲击下,完善精神健康支援至关重要,学校三层应急机制的恒常化和扩展至小学,能有效支援学童情绪需求。期望透过《4Rs精神健康约章》和社区推广,我们可建构优秀的关怀网络,减少不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让下一代在健康环境中成长。
香港的未来建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共融的整合发展,我们需要团结一致,把握国家机遇,发挥国际优势,同时强化对新生代支援体系,让社会每一位成员都能共同发挥、共享成果。东方之珠的光芒,源自于我们的自强不息与包容之心,只要持续改革创新,香港必能迎来更耀眼的明天。
作者罗咏诗是特首政策组社会发展专家组成员,全国妇联特邀代表,大坑火龙文化馆理事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