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豪|北都提速展现发展决心 期望清晰可期蓝图和透明稳定规则
“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自公布以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行政长官日前在最新发表的《施政报告时2025》提出的一系列提速措施,令一直关注北部都会区发展的笔者深感鼓舞。《报告》展现了政府发展北都的决心,更以创新思维突破传统框架,成立由行政长官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从顶层设计、大学城规划到执行监督三管齐下,并提出简化行政程序、多元开发模式及专项法例等具体方案。措施回应了社会对加速北都发展的期盼,也为香港未来经济注入新动力。然而,在提速的同时,本人必须强调“规划为先”的重要性,只有推出清晰具体的发展蓝图,才能吸引国际资本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北都的战略价值。
相关文章:北都尚欠一场“农地农价”的土地改革
《施政报告2025》提出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并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大学城筹划建设,以及规划执行监督。高层次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有效解决过往发展项目因行政分散而延宕的问题。其中,“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由财政司司长领导,研究产业园区公司、公私营合作模式(如BOT)及多元融资方案,创新举措将大幅提升市场参与度。本人接触不少内地及外国投资者、各国驻港总领事,他们均对北都的潜力表示高度兴趣,但也坦言因缺乏具体发展细节而却步。如今政府明确将于年内公布洪水桥产业用地建议,并研究“产业绑定”的双信封制招标模式,正是回应市场诉求的重要一步。
提速创新突破框架
此外,《报告》提出简化行政程序,包括引入快速审批制度、采纳各地优秀建筑方法、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等,有望有效降低工程成本与时间。本人特别支持“按实补价”方案,允许业主按实际兴建楼面补缴地价,此举既能减轻发展商资金压力,也能避免资源浪费。然而,创新措施的成功,仍需依赖清晰透明的执行细则,建议政府尽快公布相关标准与时间表,让市场有明确预期。
北都发展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国际资本与高端产业落户。本人多年来与来自内地、欧美、东南亚的投资者交流,他们普遍认同北都的区位优势与发展潜力,但往往因缺乏具体“沙盘”而持观望态度;早前有内地知名智慧家电品牌有意落户北都创新科技地带,然而有关部门因该品牌“科技”成份不足而婉拒,亦未有安排替代方案,错失机会。笔者所谓“沙盘”,不仅是土地用途规划,更应包括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进度、政策优惠及市场准入细节。《施政报告2025》提出今年内公布《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正是一个重要起点;希望能进一步细化内容,例如明确各产业园区的主导领域(如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进驻企业标准、人才引进政策及跨境数据流动安排。
规划为先更能引资
同时,《报告》提及的跨境基建项目例如北环线主支线同步开通、港深西部铁路等,对增强投资者信心十分重要。交通基建项目将打通大湾区脉络,实现“半小时生活圈”,然而,基建时程的透明度同样重要,例如北环线目标2034年通车,但具体分段启用时间、接驳安排等细节,仍需尽早向市场说明。笔者建议政府建立“北都发展仪表板”,公开关键项目的进度、招标资讯及产业政策,让投资者能实时掌握发展动态。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20年发展的关键引擎,其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创新魄力与市场的积极参与。《施政报告2025》展现了政府提速发展的决心,从高层委员会设立到行政简化,从专项法例到基建推进,均体现了“突破常规、务实推进”的精神。然而,国际投资者更需要的是清晰可期的蓝图与透明稳定的规则。本人期望政府尽快推出细化“沙盘”,并建立持续的市场沟通机制,让北都从纸上的宏伟规划,走到现实成为国际资本争相进驻的创新高地,届时香港才能真正把握大湾区机遇,实现经济飞跃。
作者文嘉豪是元朗区议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