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从《大状王》看香港的文化自信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麦俊豪

日前,李家超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2025》中对香港如何进一步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作出部署,其中特别提到“筹划《大状王》进行更多内地巡演,将其打造为经典常演音乐剧”。作为一部戏剧作品,《大状王》能够在《施政报告》中被点名提及,既说明其作为香港原创音乐剧精湛的艺术造诣,更说明香港在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上的成果和潜力。

《大状王》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广东四大状师”之一的方唐镜为原型,讲述了方唐镜最初助纣为虐、颠倒黑白,在死去好友阿细鬼魂的复仇下惊醒良知,转变成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故事。演出共3个小时,以粤语为唱词、西方音乐剧为表演形式,包含19首曲目,集演、唱、形体、舞台美学等元素为一体,感染力十足。

堪称“现象级”华语音乐剧目

该剧2022年9月正式公演以来就得到极高的评价,2023年至2025年期间获得24个本地和内地的音乐剧创作和演出奖项,其中在2023年第三十一届香港舞台剧奖颁奖典礼上一举拿下10个奖项,并成为创办以来获提名最多的作品,被誉为华语音乐剧“顶流”。前段时间在北京、上海巡演,场场爆满,第三度在香港展演时加演至30场,依然一票难求,堪称现象级剧目。

《大状王》的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主创团队深入挖掘香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西方音乐剧的形式实现了传统戏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秉持着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坚持传统,大胆创新。它以起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音乐剧为展现形式,内核却突出中国传统戏的民间性、世俗性和歌唱性。

+11

以西方形式活化中华优秀传统

舞台设计上,以中国山水画的“东方写意”美学为创作追求,构建一个观众与舞台之间的“留白”空间。舞美展现上,现代与清代交织设计,如服装和布置仿制清代外形,但衣服布料、剪裁等细节仍按现代方式处理。音乐搭配上,加入中式音乐风格展现清代感,如剧中群众评论事情时加入戏曲小调,在激昂的歌曲中加入京剧元素,并以粤剧的唱腔展现西方歌剧的宣叙调,巧妙融合。潜心创作、精心打磨。

《大状王》从2014年开始酝酿到2022年正式演出历时8年,其中3年写曲词、2年写剧本,并在2019年进行大规模预演,结合演出后收集到的2,000多份观众问卷和业内人士专业意见反复打磨,仅剧尾使用的一首歌曲前后就修改了20多个版本。同时,演职人员主要为香港本地专业人士,素养过硬,如剧中长达18分钟的“申冤”段落,通过粤剧唱白、数白榄(粤语快板)与多声部合唱的穿插,实现台词与音乐的流畅切换,十分考验功力,由演员完美呈现。

不断深化“融贯东西多元共生”

近年来,香港在文化艺术领域不断推陈出新。除《大状王》外,呈现道教丧礼科仪法事的电影《破•地狱》打破9项票房纪录,首届“中华文化节”吸引超90万人次参与,首届香港国际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等等。其背后共同的动力是香港的文化自信。

香港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拥有50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武术、传统节庆等传承良好。作为中西文化汇集地,香港一直在探索形成“融贯东西、多元共生”——从初期的尝试摸索,到如今《大状王》这般“以西方形式活化传统”,正是香港文化自信不断深化的体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底气与源泉。若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香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容易失却自我;而正是这份扎根传统、勇于创新的自信,让香港既能守护自身文化特色,又能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大状王》的爆火证明:当传统文化被赋予创新表达,当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相遇,便能孕育出既有文化深度、又具传播力的作品——这既是香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也是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持续发挥作用的核心优势。

作者麦俊豪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