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路共享|为柬埔寨银发拨开白翳 港大学生搭起民心相通之桥

撰文: 带路共享
出版:更新:

作者:吴巧怡、郭艺研

“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再看清孙儿的脸。”在柬埔寨磅士卑省,一位七旬老人用几乎被白翳覆盖的双眼,紧握着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四年级学生吴巧怡(Annie)的手说道。

七月中,Annie以共享基金会实习生身份参与当地的“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当她投入前线筛检与病患访谈时,手术日清晨老人那紧紧一握,让她深切体会到,这项工作远不止于“复明”,更是对一段亲情的守护、对长者家庭角色的重建,以及与社区连结的重新点亮。

过程中,她观察到许多长者因视力模糊无法独自就医,必须依赖家人陪同。然而家人往往因工作或学业难以抽身。即使有免费手术的机会,这些现实困难仍令许多长者却步。此外,部分人对手术存有误解与恐惧,担心可能导致完全失明,因而宁愿继续活在模糊与黑暗之中。

这些经验让她意识到,长者白内障问题从来不只是一项医疗课题,更涉及资源分配、资讯可及性、文化认知与社会支持等综合面向;而公共卫生的工作不仅是提供医疗服务,更需从个人、家庭及社区等多层面着手,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平等。当一位长者成功复明,所重获的不仅是清晰视野,更是完整的生活能力与社会价值——他能再次照顾家庭,好好生活。

至于香港大学三年级医科生郭艺研(Marcus)作为基金会今年的青年大使,他在七月已曾前往瓦努阿图参与人道救援项目。他在八月中亦赴柬埔寨,为病人进行视力测试、操作眼压机,更透过与病人的深入交流,了解了许多独特的生命故事。

+1

他印象深刻的一位阿姨,因交通意外导致视力急剧下降,无法下田耕作,甚至不能再为寺庙做饭。即使家人不太支持她接受手术,也无法动摇她复明的决心。为了再看见孩子与孙子、重拾往日生活,手术的风险对她而言微不足道。

他观察到,病人不仅怀有坚定决心,更有无限的爱心。尽管存在语言障碍,他们仍以双手合十的感激、甜甜的笑容,或亲手织成的围巾表达谢意,让他深深感动。他体会到,唯有持续参与服务、运用医学知识,才能将感动化为真正的回馈。

消除白内障致盲不仅是医疗工作,更是对长者社区角色的支持。许多人以为只有医护才能参与人道救援,但Marcus与Annie的经历证明,青年在术前准备、社区宣传等不同岗位上都能贡献所长,也成为了连结两地社区,促进民心相通的青年使者。

共享基金会是一家于2018年在中国香港成立的非政府慈善机构,旨在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人道主义援助,实践“民心相通”。目前正为老挝、柬埔寨、吉布提、塞内加尔及毛里塔尼亚提供免费白内障手术治疗,以全面消除该国因白内障致盲积压病例为目标;另正积极进行传染病媒介疾病防治工作,项目点包括东帝汶、洪都拉斯、吉布提、中老铁路及瓦努阿图等。

作者吴巧怡是共享基金会实习生;作者郭艺研是共享基金会青年大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