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香港人的独特气质 中国心的文化底蕴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当前香港正处于“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专题片《习近平的文化情缘》与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于9月29日起在香港电台电视频道及新媒体平台播出,这一举措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实践,更是深化香港与祖国情感联结、推动文化认同与国民身份认同的关键一步。

这不仅是一次媒体内容的输出,更是一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展现。它们让香港市民在千年文脉中感受当代中国的生机勃发,理解国家发展的逻辑与理念,进一步凝聚爱国爱港的强大合力,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与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绝的力量。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节目系统梳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100多个基层实践案例与40多位观察员的解读,展现理论的实践伟力。节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突显习近平思想的人民立场与战略视野。

民族灵魂的深层唤醒,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节目透过实地探访习近平主席工作或考察过的地方,如河北正定、福建厦门、浙江杭州、甘肃敦煌等,展现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节目呈现习近平主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文明探源的努力,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人心的核心力量。

香港的文化使命,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应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在中西文化交汇的香港,弘扬中华文化不仅是文化使命,更是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基石。香港,这片曾经的小渔村,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长为一座国际化都市,更成为中华文明与西方世界对话的重要视窗。在这特殊的时空座标上,弘扬中华文化已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关乎身份认同、社会凝聚与国家认同的深刻命题。

香港的文化角色首先体现在其作为“文化熔炉”的独特定位上。百余年殖民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英语与粤语并存,茶餐厅与寺庙相邻,西方价值与东方伦理交织。这种文化交融塑造了香港独特的气质,使其既内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具备与国际接轨的开放视野。从李小龙的截拳道哲学到金庸的武侠世界,从许鞍华的电影到香港中乐团的创新演绎,香港文化人一直在探索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创造性融合。这种文化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表达形式,更使其获得了跨越文化边界的生命力。

香港的文化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中西对话中的独特价值。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香港拥有与内地共同的文化根源;作为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它又具备理解西方的话语体系与沟通能力。这种双重属性使香港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诠释中华文明精髓的理想使者。从“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香港可以通过艺术展览、学术对话、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化形象,消解因认知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与偏见。

文化认同是社会稳定的心理基石。在香港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今天,弘扬中华文化有助于强化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与身份归属。通过教育、传媒、公共文化服务等多种管道,使市民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香港与国家命运与共的历史脉络,从而在内心深处建立起牢固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的强化不是对香港本地特色的消解,而是在尊重本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建起更为宏阔的身份认同框架,使“香港人”与“中国人”的双重身份和谐统一。

面向未来,香港的文化使命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在对话中弘扬。一方面,要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运用香港在创意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使传统文化以更富时代感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香港西九文化区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育与活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等,都是这一文化使命的具体实践。

香港的文化角色既是历史的赋予,也是时代的召唤。在这片中西文化交汇的土地上,弘扬中华文化不仅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更是构建社会和谐、促进国家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当传统文化在香港这座国际都市中焕发新生,当中华文明通过香港这个特殊视窗与世界对话,香港便真正成为了那一座照亮文化自信的灯塔,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习近平的文化情缘》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不仅是电视节目,更是思想的视窗、文化的桥梁。它们让香港市民在千年文脉中感受当代中国的生机勃发,理解国家发展的逻辑与理念,进一步凝聚爱国爱港的强大合力,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与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绝的力量。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