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七十六载砥砺前行 中国谱写世界传奇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76年风雨兼程,76年砥砺奋进。从百废待兴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中国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百废待兴。当时中国人均GDP仅为119元人民币,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人民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历经76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4年,中国已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GDP达9.57万元人民币,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14元人民币,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多倍。
中国拥有了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在世界工业史上堪称独一无二。
近年来,在新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化和资讯化深度融合,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态势向好,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中国经济正在高品质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76年来,中国科技事业从跟踪模仿迈向自主创新,从积贫积弱到举世瞩目,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崛起之路。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在航太、深海探测、量子通信、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领域已进入世界前列。这些科技成就背后是中国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定贯彻。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的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创造了众多世界之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国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支出位居世界前列。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不断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201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是观察中国综合实力、见证中国发展成就的最好视窗。中国以一场展示国威军威、彰显国防力量的盛大庆典,把一个坚如磐石、立体全面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个承前启后的特殊历史年份,“全球治理倡议”正逢其时,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区动荡频发、经济发展受阻、逆全球化擡头、规则法治缺位,治理赤字不断加剧。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76载发愤图强,76载砥砺前行。中国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新中国76年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对中国制度、中国之治的最佳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是国际社会的真伙伴,用实际行动诠释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大国的样子”。中国积极践行四大全球倡议,坚定维护联合国中心地位,做多边体系的中流砥柱,做全球南方的正义代言,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传奇。
习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一表述再次明确了中央对港澳工作的大政方针,为港澳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中央对港澳的支持已从保持社会安定转向全面推动融合发展,让港澳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进入新时代,其内涵已从保持港澳社会制度不变,升华至促进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