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漫谈|乡村“水火”难题待解 北都建设如何破局?

撰文: 乡野漫谈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HKURSDA)

面对超强台风“桦加沙”,特区政府提前预警、严阵以待,市民密切配合、从容应对,台风过境时城市运作井然有序,台风离境后迅速恢复常态,此次台风为城市基建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在基建相对薄弱的乡村地区,如何面对水浸、火警等风险,仍值得深入探讨。

相关文章:北都尚欠一场“农地农价”的土地改革

加速推动北部都会区(北都)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在推进区内土地及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区内234个认可乡村带来了发展契机,如何在北都建设中提升乡村基建水准,成为北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目前全港约有240个渠道容易淤塞点,其中超过一半位于新界及离岛。渠务署在此次台风之前曾预测将有11个地点出现严重水浸,也主要集中在乡郊地区。经实地观察发现,地势低洼地区常遭水浸侵袭;即便在地势平整的乡郊地带,排水系统的完善程度仍有提升空间。

乡郊水浸频发
防洪计划不足

曾有议员反映,由于道路建设擡高路面,增加了北区新田乡的水浸风险。此次台风亦令北区、元朗等地的村屋受水浸影响,农场出现积水情况。根据专家分析,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北都建设需要相应调整土地高度,上世纪九十年代新机场建设时高于水准面5.5米,后来一些新填海区域已达到6米,北都的水准面高度可能需要达到6.5米甚至7米,重要的电力设施亦需建在较高位置,这都对周边村落的排水设计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通过综合工程设计方案解决。

早年,特区政府曾推行乡村防洪抽水计划,在乡村四周建造防洪堤,村内加建雨水收集系统与蓄洪池,保护低于排洪渠水平的低洼村落。截至2008年,全港共有27个乡村配备该设施,此后该计划未有扩展,未能覆盖更多需要防洪保护的乡村区域。有官员表示,土地业权复杂性和社区协商需要时间,往往影响这些计划的推进进度,该计划的成效亦需要与时俱进检视。

+2

乡郊火警挑战
紧急通道有限

乡村地区的消防安全亦需要持续关注。根据《建筑物(规划)规例》,香港每幢建筑物均需设置紧急车辆通道,保障火警时居民能快速获得救援。但新界豁免管制屋宇(俗称“村屋”)的消防安全措施主要依据地政总署2006年修订颁布的《新界豁免管制屋宇消防安全规定指引》。该指引规定新建村屋如在半径30米范围有超过9间村屋,需要设置紧急通道;若因地理环境限制、私人土地业权等因素无法设置紧急车辆通道,可采用公共消防或自动洒水系统等替代方案。

从实际执行情况观察,村屋紧急通道建设达标率有待提升,新建成的村屋亦较少配备紧急通道。即便建成紧急通道,后续亦可能面临业权纠纷,通道被其他业主阻塞或占用的情况。紧急通道相关规定主要属于土地业权人与建屋者的私人协定,政府主要以行政指引方式进行规管,而这种管理模式在执行层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厘清业权结构
增强协调机制

乡村基建发展步伐,与土地业权结构及治理协调机制密切相关。乡村地区大量土地归私人所有,政府推进排水、消防等公共基建时,往往需要进行土地征用协商,过程相对复杂。乡村地区虽有村代表、乡事委员会、乡议局,而其主要功能是就乡村事宜向特区政府提供咨询,但在实际协调乡村问题方面的功能有待加强,土地征用、基建推进等各类事宜的协商机制仍需完善,有时甚至出现拥有路权的村民向其他村民收取过路费的情况,影响乡村和谐发展。而乡村基建往往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仅以铺设紧急通道为例,就涉及地政总署、规划署、民政事务总署和朕局,各部门有明确权责,但未能形成施政闭环,协同机制同样有待改善。

受制于业权结构复杂、协调机制不足,乡村建设推进面临一定挑战。在三万公顷的北都范围内,涉及多处重大土地开发项目,更需要有效解决土地业权及治理协调问题。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是北都第一个进入施工阶段的新发展区项目,今年3月,发展局局长曾表示,该发展区至今尚未支付的补偿金约169亿元,这些个案中约一半涉及土地业权未完全厘清、土地业权文件需要完善,以及审核程序需要时间;另外近一半个案是因为未能联系业权人或业权人不在香港。新界土地业权状况的复杂性可见一斑,需要通过完善治理手段,针对性解决业权厘清、协商机制建立等问题,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完善乡村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

过往香港发展资源较多投向城市区域,乡村区域基建相对滞后,不仅影响乡村自身发展,亦对香港整体发展的均衡性构成挑战。北都建设覆盖大量乡村区域,通过完善乡村基建体系,不仅能够保障村民的安全和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更可以优化城乡协同的空间布局,为香港整体发展注入新动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乡村基建问题表面看是设施配置有待完善、管理环节需要加强,深层分析,主要症结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业权结构复杂,导致公共基建推进中土地征用协商难度较大、效率有待提升;二是治理协调能力需要增强,缺乏针对乡村问题的专门协调机制,难以统筹解决基建建设、资源分配等关键问题。

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重要的发展区域,需要从解决乡郊“水火”问题入手,通过厘清土地业权、完善治理协调机制等方式,改善乡郊基建水准。以城乡发展统筹规划为路径,在现代化建设与传统乡村保育之间寻求平衡,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空间发展格局。北都的城乡协调发展实践,可为香港其他地区的类似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作者“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HKURSDA),由一众热心青年发起,致力推动香港城乡融合,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