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西九文化区未来竞争力静待发掘

撰文: 黄仲澧
出版:更新:

西九文化区自诞生起,就是一个非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公营项目。当年城市规划者将其定位为香港重要的文化枢纽,甚至把高铁终点站纳入规划之内,冀望能吸引大湾区城市旅客,成为本地以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娱乐新地标。规划蓝本采用英国著名建筑师Norman Foster的设计,地积比率限定在1.81,发展密度及高度均远低于邻近地区。其核心理念是以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为本,让旅客从高铁站下车后可一览无遗地欣赏维港景色,并以此作为香港铁路口岸的标志性门廊。

西九文化区初期确实成功吸引大量旅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视觉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等成为文青与游客的打卡热点。不过,随着近年疫情影响,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不稳,旅游及零售业大受打击,西九文化区的发展困难亦逐步浮现。事实上,西九本质上一直是区域性发展项目,缺乏本地常住人口。周边除了圆方商场和九龙站上盖的高尚住宅外,缺少住宅和社区配套,令本地到访者多属跨区而来。当外地旅客减少,区内又欠缺稳定的日常消费群,财政压力自然浮现。

总结西九文化区遇到的困难,笔者认为有三大主因。第一,规划时忽视了本地市民的便利性和短途消费能力,导致平日人流不足。第二,地积比率偏低,令发展潜力受限。第三,住宅用地比例过少,相比其他新发展区,西九住宅楼面与非住宅楼面的比例远远不足,令社区难以自给自足,无法形成稳定的生活圈支撑文化设施运作。

以观塘APM商场为例,周边有大量住宅、商业及工厂大厦,服务范围达数十万人,加上完善交通配套,令该区平日人流鼎盛,零售及饮食业亦能蓬勃发展。反观西九,过度依赖旅客消费,平日因常住人口缺乏而显得冷清。本地生活圈不足,令文化设施难以建立“持续性收入结构”,长远发展受制。

政策永远要与时并进。西九文化区若要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或需考虑“文化+”的新模式,把文化、娱乐与住宅结合,创造多元收入来源。短期内,可重新检视地积比率,适度增加住宅比例,提升土地用途弹性,将文化设施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如此一来,不但能吸引旅客,更能培养本地居民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为文化区注入源源不绝的人流及经济动力。

西九文化区的愿景从来不只是一个文化地标,更应成为香港都会区内具活力的生活社区。未来的路在于创新思维与灵活政策,让文化与社区发展真正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黄仲澧是香港房地产及土地管理学会外部事务主席,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香港城市规划师学会会员,香港注册规划师,香港城市设计师学会会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