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西电东送:雅江—藏粤工程如何重塑大湾区能源版图?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安叶

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开启的承前启后之年,中国能源绿色转型迎来新的关键节点。2025年,两项堪称“超级工程”的项目相继启动: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雅江工程)在西藏林芝破土动工;9月16日,连西藏至粤港澳大湾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藏粤直流工程)启动建设。前者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后者则是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直流工程。这“一发一送”两大工程,旨在将青藏高原的清洁水电,直接输往数千公里外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国家的“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实践。这一壮举对中国电力版图意味着什么?又将为大湾区与香港的未来,注入怎样的新动能?

雅江工程开发潜力超三个三峡

长江有三峡,黄河有小浪底——这些耳熟能详的超级工程,铸就了中国作为世界水电强国的基石。然而,在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更具战略意义的“天河”正等待被唤醒。雅鲁藏布江,这座沉睡的水能巨人,其蕴藏的潜力远超以往任何工程,标志着中国水电开发将迈向最终的“巅峰之战”。

雅鲁藏布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极致的自然条件组合。它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更拥有惊人的水能密度。这条河流在中国境内绵延2,057公里,年径流量充沛。根据《中国水能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中的数据,雅鲁藏布江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1.1亿千瓦,占全国的16.6%,仅次于长江流域,居全国第二。而其最核心的优势,在于下游著名的“大拐弯”峡谷段——在短短50公里内,河道落差高达2,350米,形成了全球罕见的巨大水能势能。据专业测算,其单位河长的发电功率可达三峡工程的7倍,这种“能量浓缩”效应,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能黄金段”。

下定决心克服三大世界级难题

尽管天赋异禀,雅鲁藏布江的开发程度为何长期不足技术可开发量的1%,堪称“沉睡的宝藏”?究其原因,是因为征服这座“巅峰”所须跨越的三大世界级难题。

首先,是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工程区雄踞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带,有时地震烈度可高达9度。因此工程需采用抗震性能堪比全球第一的坝体设计,其建设条件远超国内其他水电站。

其次,是脆弱的生态环境。此工程区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栖息着孟加拉虎、白肢野牛等珍稀物种。工程会借鉴之前的生态保护经验,设计“鱼类洄游通道+生态流量泄放”的保护方案。

最后,是极度恶劣的施工环境。高海拔、复杂地形不仅严重制约着大型设备的运作,更对建设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破解之道在于使用无人机集群+5G远程控制的施工方法在高海拔、强降雨环境下精准施工,各类智能化建造机械人将发挥重大作用。

正是这些空前挑战,长期制约了雅江资源的开发。而如今,这项世纪工程的启动,本身就意味着国家已下定决心,要整合最强力量,征服这座“巅峰”。

藏粤工程铸就西电东送“新动脉”

藏粤直流工程作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雅江工程)的关键配套送出工程,其核心使命是实现雅江清洁能源基地电力的外送与高效消纳。这条即将横贯东西的“电力天路”全长约2,681公里,将首次实现跨越高原、山地与丘陵的三级地理阶梯,为西藏清洁能源与粤港澳大湾区用电需求之间架起一座稳定的桥梁。

如何将雅江的清洁电力安全高效地“闪送”至千里之外的广东?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工程创新采用±800千伏/1,000万千瓦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犹如为电力配备了一位“智能导航员”,能够精准控制电流的方向与强度。同时,数字孪生系统将构建一个与实体电网同步的“数字镜像”,实现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智能预警。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海拔等特殊区段,无人机将化身“空中巡检员”,大幅提升运维效率与安全性。在这些创新技术的协同作用下,届时西藏的清洁电力抵达广东仅需9毫秒,也就是0.009秒。

粤港澳大湾区呼唤绿色动能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以不足全国0.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超过全国11%的GDP。然而,这片经济热土正面临着能源供给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迁峰会上宣布了中国在2035年前的气候目标: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要比峰值降低7%至1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增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三成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增至2020年的6倍。这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标,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低碳转型目标确立了方向。大湾区目标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向2055年前后碳中和迈进。

然而,这场革命面临着现实挑战。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广东煤电装机规模为7,217.9万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35.1%。而水电则是936.9万千瓦,占比4.6%。尽管与过去相比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与东京湾区约5%的煤电比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能源结构转型压力依然艰巨。能效提升迫在眉睫,大湾区目前的能源强度约等于东京湾区的2.3倍,节能降耗的潜力空间巨大。

大湾区作为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本地一次能源资源匮乏,能源自给率低。虽然广东拥有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但受技术、成本等因素制约,开发规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特别是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电气化水平提升,未来大湾区对清洁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破解清洁电力供给的难题?

答案藏在遥远的西藏。正在推进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及配套的藏粤直流工程,将为大湾区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这两个超级工程将形成“清洁电源+高效输送”的完整体系,预计每年可为大湾区输送约430亿千瓦时的稳定清洁电能,为广东能源供应提供重要补充。形象地说,此项工程每年所输运的清洁电力,接近香港一年的总用电量(2023年,香港总用电量为454.4亿千瓦时)的能源需求,且100%都是清洁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效益惊人。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300万吨,这一数字约等于720万辆燃油车一年的尾气排放。

雅江“绿电”可否点亮香江

作为国际大都会,香港的能源命脉几乎完全系于外部。根据统计,香港发电燃料中,煤炭与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占比高达75%。而本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受制于土地面积狭小等天然瓶颈,其开发潜力预计仅能满足整体电力需求的3%至4%。这意味着,香港要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面临着一个核心矛盾:经济增长与民生保障需要稳定、充沛的电力,但本地绿色能源的供给能力却存在天花板。寻找稳定、大规模的外部清洁电力,是香港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香港长期以来面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空间制约——有限的土地难以大规模布局风电、光伏等设施。而雅江及藏粤工程正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香港无需过度纠结于在本土艰难开发清洁能源,而是可以通过参与国家战略,分享来自青藏高原的绿色电力。使得香港扬长避短,将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优先用于强化其核心优势,如国际金融、科技创新等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民生的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更重要的是,这一能源战略也可帮助提升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绿色竞争力。当前,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考量因素。当香港能够大规模使用清洁电力,“绿色金融中心”和“可持续发展都市”的国际形象将得到实质性支撑。不仅有助于吸引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资本与顶尖人才,更将推动香港在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前沿领域抢占先机。

而从长远的经济效益看,藏粤直流工程为香港带来的规模化清洁电力,不仅关乎环保,更关乎能源经济。它有望为香港提供一种长期、稳定的电力供应选择,并通过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增强其在区域能源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为从结构上平抑和稳定本地的长期用电成本创造有利条件。这将使香港市民和企业,在享受绿色电力的同时,也能从更具韧性的能源供应体系中受益。

一言蔽之,于大湾区而言,雅江水电与藏粤直流两大工程的协同推进,不仅意味着多了一条能源动脉,更是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的绿色动能。随着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高端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扩张,其对稳定、清洁电力的需求已呈刚性增长。于香港而言,参与西电东送的能源战略,更是突破本地资源制约、提升能源韧性的历史性机遇。未来,当来自雪域高原的清洁电力汇入电网,点亮万家灯火,这项工程的价值将超越能源本身,成为经济转型与低碳生活的强大基石。

作者笔名安叶,长期从事政策研究与公共治理相关工作。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