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香港体育产业化之路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作者:郭凯杰

在刚过去的周末,政府与立法会举行足球友谊赛,顺道宣传香港即将联同广东省及澳门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香港运动成就近年的提升非常明显,并不只体现于奥运会的奖牌,而是涵盖了多个领域。例如,其中一个较少人关注的新闻是,香港金牛篮球队上月在全国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中以3:1总场数击败长沙电信勇胜,成功卫冕冠军——这不仅是香港篮球的胜利,更反映出香港体育水平的全面进步。随着启德体育园全面运作,运动产业也迎来重大机遇,带动本地经济与体育热潮。

尽管如此,相比英超联赛或NBA等高度产业化的运作模式,香港体育产业仍显滞后。根据政府数字,香港体育及相关活动的增加价值约380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约1.4%,低于全球各国。事实上,环球体育产业在2025年收入总额已经达到4,170亿美元,至2030年更预期将达到6,000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成熟的商业生态,包括转播权、赞助和周边产品。那么,香港应如何提速体育产业发展呢?

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

近年来,政府致力透过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五大方针推动体育发展。启德体育园不仅提供顶级场馆、吸引全球赛事,还能带动旅游、餐饮和零售消费等;香港若能加以善用,从盛事化迈向产业化,产值将稳步增长。

团结香港基金8月发布的《跨越体育界限 共建盛事之都》报告就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扩大税务优惠,鼓励企业投资体育活动,同时加强职业培训等。报告提及的公私营赞助和人才培养等方向,实际上指向当前资金与人才的不足;这也导致许多项目难以规模化发展。

说起人才,香港精英运动员的补贴水平近年虽有进步,但中层运动员的资助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许多有潜质者望而却步,令家境优渥无形中成为了运动员的入场门槛。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化不止靠运动员,还需专业管理人才,包括赛事策划、市场推广等:他们负责将比赛转化为商业机会,例如NBA透过全球转播和品牌合作实现巨额收入。然而,香港目前缺乏此类人才,这也导致体育总会屡屡出现行政失当、机制不透明,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容易埋没青年运动员。

突破职业联赛制度瓶颈

《2024年施政报告》提出检讨体育总会机构管治和运作,确保体育总会能高效运作。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培养并引入运动产业专才,避免部分总会因资源不足而单靠外行人营运的情况。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增拨资源,推动更多课程,如运动科学和营销,培育专业人才。没有人才,产业化将难以推进。

商业资源跟专业人才是鸡与蛋的关系;要形成良性互动,两者需要同步解决。香港难以形成具规模的职业联赛,主因还是因为市场小、赞助少。在制度上,香港的体育总会与内地是平行关系,不愿参与全国赛以免影响地位,但本地联赛却难以吸引观众和商业赞助,自然缺乏稳定商业生态。政府应积极协助体育界打破制度壁垒,让本地球队在不影响国际赛事参与的前提下多参加全国联赛,以扩大观众群、吸引内地赞助,一如金牛篮球的成功示范,形成商业循环。

另一个可研究的建议是目前足智彩的盈余分配。赛马会2024/25的年报显示,足球博彩收入达219亿港元。试想象一下,若拨出1%(约2亿港元)予职业球会,便已经可达到改善营运、聘请管理人才的效果,为联赛产业化铺平道路。

发挥电子竞技协同潜力

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重要部分。可惜的是,经过疫情的打击,香港电竞公司十居其九倒闭,产业化显得进退维谷。香港可借启德体育园争取区域赛事主办权,与传统体育协同,例如将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结合举办混合活动:如在启德体育园内,模拟赛车比赛可与真实赛车体验联动,让观众参与虚拟与现实的互动;高尔夫电竞则可融入AR技术,模拟真实球场,同时推广实际高尔夫课程。这样不仅共享场馆资源,还能扩大赞助商池,创造转播权和周边产品的新市场。随全球电竞收入不断增长,香港可把握机遇扩大产业范围,并吸引年轻观众,提升体育普及化。

在近年奖牌、赛事、场馆效应叠加之下,香港体育产业化已见曙光。展望未来,体育发展的成功不止于赛场成绩,更在产业化之路:透过增强人才培育、带动区域合作,香港有望让体育产业真正贡献经济,进一步提升社会凝聚力。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副研究总监,全国青联委员,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