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麟|咏维港夜景 不须蹩脚幻彩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幻彩咏香江”——曾经是香港旅游的招牌表演,后来成为市民笑柄,近年更被部份旅游指南列为“可错过的表演”。执笔之时,笔者查阅了几个大型国际旅游推介平台的评价,大量外地旅客表示“underwhelming”(顶唔顺)。亮点变鸡肋,不如将其腰斩算了。

这十分钟的表演,协同43幢建筑物及两个景点合作,公允一点值得感谢。

但当全球光影艺术已进入沉浸式、互动化时代,我们却仍在以二十年前的思维运作,既久而遂安之——就如同当年首创八达通一样,连荷兰、杜拜、新西兰等国家亦特意来港观摩八达通取经,风头一时无两;但当邻近地区和国家乘云端及NFC等科技发展,着力发展手机钱包和电子支付,昔日曾经凭八达通独领风骚的香港,依然是独沽一味,在流动及电子支付市场发展滞后。且看生产力促进局在疫情前的调查,2019年市民最常用的支付渠道仍是现金,占99%,其次是占97%的八达通。

当年的先发优势,却一度成了近年发展电子支付工具的绊脚石,何故?

观众审美提升不是火箭式,而是廿年来渐进且不可逆的过程。今时今日,单纯量化观映人次作为功课,以参与建筑数量与场次统计作所谓参考,而忽略旅客真实评价与口碑传播,这样真的好吗?立法会已有议员向局长提出询问。

廿年前的创新 今日的拖油瓶

刹有介事,以此毁誉参半的灯光秀作招徕,对本地旅游无益。有“幻彩”、有“咏”、有“香江”,内容也算符合“商品说明”。然而,再锋利的宝刀都有生锈的时候,观众的审美与认知已有二十年的鸿沟。当年,世上还未有苹果手机。

若将目光投向世界,更显香港的落后痛点。新加坡“光之魅影”以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为画布,融合水幕投影与激光矩阵;东京晴空塔的灯光秀随季节变换叙事主题,甚至与市民手机APP联动;澳门永利皇宫的水舞汇演以音乐、火焰与水柱编织戏剧张力。这些表演不仅技术前沿,更将在地文化转译为感官诗篇。

反观香港,仍停留在建筑轮廓灯光切换的单调模式。我不禁要问读者们,有谁真会推荐旅客朋友,准时8点专诚到海旁“享受”这十分钟?如果表演成本数以亿计,不如邀请企业多找几个人,负责跟随节奏开灯关灯,同样可以咏香江,甚至可以多创造几个就业机会。

香港坐拥“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维港,本来就足以吸引游人驻足流连。但那因技术与内容而落后的“幻彩”,不但无助于提升香港旅游吸引力,反而因为未能达到旅客预期而损害香港夜景声誉。这又何必呢。

改革的临界点 或优雅地终结

上一任的文体旅局长与旅发局总干事,分别提出要优化“幻彩咏香江”。但那两位官员都已换了人,灯光还是一样,也许真有困难之处。众所周知,贸易战及地缘政治令香港面临多重挑战,政府还宣布预留3.54亿元予旅发局用于“幻彩咏香江”,也是咬牙之举。

如此勉强,笔者建议旅游事务署必须从叙事内容、先进技术、旅客体验三方面著手。对于本地市民大众与追求深度的旅客而言,香港如何变成东方之珠,或是值得好好做做文章。

要说好香港故事,咏香江的咏,当中有没有香港经典流行音乐元素?既然取道维港两岸,能否与两边的地段功能结合,比如在星光大道,多做一些与香港电影元素结合的呈现、在中环港外线码头准时安排“张保仔”亮相?能否每月或每两个月邀请乐团与歌手在文化中心外做一场Live Show?技术上,除了声画同步的、简单的灯光切换,还有谁都懂得应该增设无人机表演,是否可以加入水雾、水舞效果,加强亲水性提升观众的体验?又是否可以长聘或委约本地艺术工作者,在维港两岸指定地点加入预热表演、配合演出?哪怕最土最土最土的做法,考虑到联动效应,在幻彩前后,轮番邀请两个乐园的吉祥物派派糖果?

若是无法尝试创新,与其坐看这个昔日的明星项目逐渐沦为旅游负资产,优雅终结或许是更体面的选择。

作者黄冠麟是公共行政博士生,文化工作者,学研社成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