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炜光|我们期望什么样的立法会议员?
立法会换届选举在即,10月22日便开始提名,相信有意连任的议员和新参选人士都正在厉兵秼马,积极备战。笔者无意参选,但本着对香港的热爱,对即将到来的立法选举,略抒己见,略尽言责。
笔者认为新一届立法会选举,应有“五个更好”:第一,更好地服务市民;第二,更为大众所认识;第三,更好地督促政府;第四,更好地推动“由治及兴”;第五,更具国家发展大局的视野。
第一、第二和第三,应是一个整体地看。若要更好地服务市民,一定要让市民容易联系到你。否则市民面对困难或有痛点时,都不知道找哪位议员求助,最后只能找印象中最熟悉的,这便是为何要求议员“更为市民大众所认识”。议员要为民请命,便应让行政当局更容易看到市民面对的难题和痛点。议员以至整个议会,宜以“既监督又合作”的态度来推动政府更快更好地去解市民之困,去急市民之所急。香港正经历转型期,确实会有市民因种种原因未能适应,甚至出现困难;议员以至整个议会宜善用其身份和权力,尽力帮助受困市民,让市民看到希望。
至于更好地推动由治及兴,这包括透过其议员身份,多走进群众中,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向行政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议员有丰厚的津贴,这其中部份的钱也应用来进行各种调查研究、参考外国成功经验。议员还有公帑可以出外考察,不妨针对个别议题,去拜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议会和政府,多作深入交流,然后提出具参考价值的意见。
至于更具国家发展大局的视野,这里首先便应平视同胞,欢迎他们以各种不同消费方式来香港。但对破坏香港自然环境例如珊瑚的,理应提出批评及督促政府监管。笔者长居广东中山,不敢想像自己可以随意破坏中山的环境。说到底,我们都是一家人,平等相待,遵纪守法是应有之义。
中央和特区政府都鼓励我们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笔者在中山居住逾5年,算是“融入大湾区的‘先锋’”。然而过去4年,未闻有议员关心或探访过在大湾区长居的港人,据说这批港人数以十万计,在生活中的不同层面或许都会遇到一些特有的难题。
以申请香港生果金(高龄津贴)为例,对于移居内地的基层长者来说,每月1,640港元的生果金,随时是他们在大湾区半个月的生活费;然而,申请人在申请前需要在香港连续居住至少1年,即在该年内离港不超过90天,这就导致有些基层长者被迫在70岁来临前一年回香港租住笼屋,以符合那奇怪的90天居港要求。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可否督促政府改例?这样既有助市民融入大湾区,响应国家和特区的呼吁;也有助市民尤其基层市民,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不断有新鲜血液,有年轻和具魄力的新人加入立法会,是市民的期望。新人新血液,有助从新的角度去看香港问题,去为市民解困。当然,笔者也不是要求所有议员都是新的,这是不合理的。然而,立法会主席梁君彦率先提出不参选连任,腾出位置给新血液。这是有格局、有胸襟的表现,应予点赞。至于还有哪些议员不连任?反正选举提名期快开始了,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笔者不同意“花边化”去看待议员是否连任,建议用前文提到的5个“更好”来审视“新血”和“旧人”;不论谁参选,都宜合乎上述“5个更好”。
最后,笔者呼吁新一届立法会议员,不宜在当选后接受上市公司的“橄榄枝”,成为上市公司的非执行董事。这样和资本捆绑在一起,对议员形象是否最好?除非在参选前已有专业背景的议员,或者本来便是功能团体的代表;议员还是全职服务市民为佳。上月澳门刚举行过立法会选举,打出“全职服务”旗号的高天赐议员成为票王;这值得香港的参选人参考。
习近平主席曾说:“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和“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相信这也会是对香港新一届立法会议员的要求。笔者和市民一起期待有活力、有热诚、有良好形象及愿意全心服务市民的议员。
作者冯炜光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特区政府前新闻统筹专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