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国际排名亮眼 高校更须清醒 平衡全球排名与全人教育
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发布的2026年世界大学排名显示,香港高校表现十分亮眼。香港大学上升至全球第33位,中文大学攀升至第41位,科技大学跃升八位至第58位,城市大学、理工大学也分别上升至第75和83位,继续稳居世界百强之列。
更令人欣喜的是,香港浸会大学、教育大学和岭南大学也均有进步或新上榜,使得香港成为全球唯一所有上榜院校排名“全线上升”,且拥有最多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
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排名显示,世界正加速形成一个有别于以往西方主导的新学术、创造和变革核心,在这个背景下,香港高校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五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香港浸会大学由第251-300组别升至第201-250组别,香港教育大学和岭南大学则首次登上该排名榜。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发言人指出,这一排名成绩“充分肯定香港专上教育界别精益求精、奋发图强的成果,并见证特区政府在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上取得显著进展。”
香港高校的卓越表现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从国际视角看,香港拥有四所全球最国际化大学前十名的高校,还有六个学科打入全球前十。这种成绩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然而,在庆祝香港高校排名上升的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全球大学排名体系的局限性。这些排名已演变为衡量学术实力、学生家长择校的“黄金尺规”,但其数位量化的评价体系却存在诸多缺陷。
泰晤士高等教育的评估框架主要包含教学环境、研究影响、国际视野及产业合作四大范畴。其中,研究论文数量、引用影响力及学术声誉等指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偏重确实反映了大学在尖端学术领域的贡献,但对本科生教学品质,特别是课堂外的全人教育,难以给出全面客观的反映。
全球大学排名的考量因素并不全面,过分聚焦于狭隘的资料与声望等级,忽视了大学在教学、研究与公共服务方面的贡献。引文索引偏重科学与工程学、英美英文期刊,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非英语学术界的成果关注不足。
在追逐排名卓越的同时,香港高校实际上也在持续关注着全人教育的实践。全人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的重要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中大十分重视学生的全人发展,并把资源重点投放在学生的多方面教育上,旨在以正规课程辅以非形式教学,提升学生及毕业生的素质。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处宣导的“WE.CARE”学生全人发展模式,通过多元化的非形式体验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智慧与知性、企业家精神与领袖才能、社区国家与国际投入、生活艺术与美学、抗逆力与德育、以及活力与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素养。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对全人教育的理解同样深刻。他们认为全人教育能启发学生热爱生命、尊重他人及向往学习,以高阶思维方法去思考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在成长过程和体验生活中培养出尊重、关怀和接纳别人等正确观念。
特区政府对香港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5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将进一步放宽自资收生限制、招揽更多国际教研人才和学生、加强产学研人才交流,以及建设北都大学城等。这些措施旨在增强香港的发展动能,也为国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留学香港专班” 的成立,是特区政府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重要举措。教育局将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创科局、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专上院校、海外经贸办、驻内地办事处等加强推广香港高等教育。特区政府还将推出“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大型宣传计划,推广香港优厚学术、科研和国际化合作资源。
特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经常开支拨款庞大,2025至26财政年度达1,029亿元,占总经常开支17.5%,是整体开支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时,政府提升非本地学生限额一倍至40%后,修读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同比录得双位数升幅,学生来自超过100个国家及地区。
面对排名的亮眼成绩,香港高等教育需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陷入“指标崇拜”的陷阱。瑞士苏黎世大学已不再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提供资料,因为该排名未能全面反映大学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广泛活动。苏黎世大学媒体专员库尔特·博登穆勒表示:“排名往往侧重于可衡量产出,这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导致大学专注于增加出版物数量而忽视品质。”
香港高等教育需要在全球排名与全人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意味着在保持科研卓越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品质、学生体验和全面发展。这种平衡不仅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也能为香港吸引更多元化的国际人才。对于来自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他们选择留学目的地时不仅考虑大学的排名,更关注学习体验、文化适应性和职业前景。
“北都大学城”的规划与建设将为香港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据《施政报告》透露,政府已成立“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研究把香港优势学术领域与产业深度结合发展的路径。未来,这个大学城可能成为香港高等教育突破地理限制、实现更大发展的关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全球排名与全人教育的平衡中,香港高校需要不忘初心,方能真正建成立足香港、面向世界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