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美拟再对华加征100%关税:战略讹诈还是全面脱钩前奏?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宣布,由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并限制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关键软件。这被视为中美再次打响贸易战的标志性事件。此前中美经贸谈判将休战期延长至11月10日,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55%从价关税,若特朗普新措施如期生效,税率将从11月1日升至155%。
特朗普在自传《交易的艺术》中总结其核心策略:提出极端要求、制造不确定性、争取谈判筹码。对华关税符合这一模式——通过创造危机感迫使对手妥协。但国际关系不同于商业谈判,国家利益博弈涉及军事、外交等多维度,单边施压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
特朗普的“大嘴巴”特质常导致政策信号混乱,一时说“关税可协商”,一时说“无让步空间”。这种矛盾削弱美国外交可信度。美国智库研究表明,其团队需耗费大量资源“澄清表态”,反映出个人化决策与官僚体系的冲突。
100%关税若长期实施,将导致中美贸易额骤减。中美进一步脱钩的影响则会向金融领域蔓延。若美国限制中资企业融资或冻结资产,将动摇美元霸权基础。地缘方面,台海、南海局势升温风险增加,一旦中美对话管道中断,误判概率上升。
中国可能采取对等关税、WTO诉讼、多元化市场策略(深化RCEP合作)等措施。但需避免陷入“报复迴圈”,可联合欧盟等协力厂商制衡美国单边主义。特朗普的“关键软件禁令”,有望倒逼中国国产作业系统、工业软体升级。
特朗普新政是中美权力转移期的必然震荡,一旦全面脱钩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美国企业将失去14亿人市场,中国技术升级短期受阻,全球产业链或碎片化。然而,全球化根基并未瓦解,如中国仍占iPhone全球产量的45%。即使政治脱钩,经济互联仍存韧性。
中美贸易战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布鲁金斯学会作为美国权威智库,其对中美脱钩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反映了美国政策圈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层思考。根据美国商会的估算,中美贸易脱钩每年将造成1,900亿美元的损失,投资脱钩会导致每年250亿美元资本利得蒸发,人员脱钩将在教育和旅游方面造成300亿美元损失。
这些数字只是冰山一角。中美全面脱钩的深层经济成本体现在多个层面。供应链重构导致效率流失和成本上升,美国企业需要寻找替代中国的供应商,面临生产成本增加和效率下降的双重压力。中美科技合作是推动全球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脱钩可能延缓人工智慧、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速度。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也不容忽视。中国持有约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若脱钩引发抛售,可能推高美国国债收益率,增加政府融资成本。
中国需避免情绪化反应,以“一带一路”、碳中和合作等议题重塑多边秩序。正如基辛格所言:“中美关系不需要胜利者,需要智慧。”当下,这份智慧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珍贵。
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